刚看了人物第一篇知识点。大致意思是,当我们构建一个人物角色时,为了让人更易接受,最好用已有已知的,跨时代亦可的人物来做替代性描述。
当然,这是个好办法,尤其在塑造不那么重要的小人物时。
但这远远不够,尤其对于塑造好角色的作者而言。
就我目前的看法而言,一个好的角色,是能让受众知道,他为什么会接受这个角色,而不是其他。
试想下,我们为什么会接受一个作品中的角色呢?
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所熟悉的,我们该思考的,我们怕面对的?
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得以以一个上帝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近似生活或者更小范围,深思我们自己的生活?
一部好的作品,我们总能从里边找到熟悉的影子,从全局视角去看待这个影子,而后反过来了解我们的现实,或者指导现实。
我父母出生在60年代,他们看不懂也看不下校园青春偶像剧。但他们能从《大江大河》中找到与自己相类似的身影。胆大敢闯的,多少有雷东宝的脾性。胆小有本事的,总会有雷士根的窝囊劲。文邹却从不走规矩之外的的,就少不了有宋家人不敢在权贵面前发屁使蛮劲……
而8090后呢?能从什么作品看到自己。
00后呢?
我们上学读书或许知道一些名人伟人,塑造一个人以历史人物作为推荐引入固然是好,而更重要的似乎是要接地气,让人觉得贴合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作品人物好不好,活不活,不是谁谁多厉害,演员多流弊,而是有多少受众会说,这不是那谁吗?(包括,这不就是我吗?这不就是我们吗?这不是我的曾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