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秋雨后,空气中的寒意又加深了许多。
昨夜睡得很不好,刚刚读完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整整一夜,耳边一直回荡着一声声无望而凄切的呼喊。
母亲在呼喊。这个一辈子屈辱地生活在丈夫的压榨与背叛之下的女人,在临终的时候发出了她的呼喊“不要把便桶拿走,我还要用!”“脚盆还给我!”
祖父在呼喊。这个年轻时勇敢而智慧的男人,在他的垂暮之年,却遭受着来自于后辈的欺压与虐待。他的呼喊苍凉而无奈。
哥哥在呼喊,他所追求的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无情的现实碾压下变得麻木混沌,他的呼喊如此无奈含混。
弟弟在呼唤。这个尚未成年就被池水淹没的孩子。他的呼喊被风声水声淹没。
继父在呼喊,这个家有病妻,心地正直善良而有责任心的父亲,因为欲望而被扼杀,因为愤怒而走向死亡,他的呼喊悲痛而巨大。
朋友们在呼喊。苏宇无声的呼喊没人听到;鲁鲁呼喊有个哥哥能够为他出头;国庆呼喊他的父亲不要抛弃他,呼唤爱情能够眷顾他。
甚至我的那个把自己变成无赖的父亲也在呼喊,在被粪坑淹没的时候,含混呼喊“别推我!”
“我”也在呼喊。呼喊亲情、友情,呼喊生命的尊严。我的呼喊却没有回应。于是我明白了:
“再也没有被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颤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我喜欢读余华的书,但是读余华的书很沉重。因此每次拿起他的一本书,我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情感建设。我一定要保持清醒,才能不被他叙述的故事所淹没与吞噬。我也一定要有足够的用心,才能捕捉到他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感与深意。
余华小说有两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特点:情节曲折,出人意料。这一点在本部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共四章,每章四节,从不同的角度来讲故事。各个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个曲折离奇,发人深省的家庭故事。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很多人的故事:辛苦而无奈的妻子、卑微而无助的老年、被命运任意抛掷的孩子。通过这些情节的铺陈,拉开了这残酷而温情的人间大幕,讲述着有关生命延续与陨落的故事:生命如草芥,卑微而弱小,一池浊水、一个化粪池就可以使它消失;生命如磐石,坚定而勇敢,流离失所,历经百挫而不折,显示了生命的顽强。
人间就是这样的人间,生命就是这样的生命。生命之于人间,际遇如何,一半取决于命运诡异的安排,一半取决于自身对待生命的态度。父亲挥霍生命,命运就让他被粪水淹没;继父宽厚负责,最后却也不得善终。曲折的情节里,写尽了生命的无奈与命运的诡异。把生而为人的无奈、悲凉,希望尽情展示出来。
余华作品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特色。他的语言平和轻松,诙谐幽默,基本上都是以叙述为主,很少有大段的评论和抒情。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轻松叙述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人间的寒凉,生命的苦难。而这样的叙事语言,读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在这轻松平和的语言背后,揭示的却是血淋淋的命运。这样的文字特点,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知不觉中沉入进去,体味到难以言状的悲伤,又在这悲伤中感受到生命力量与命运的回馈。
“我”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虽然被家人忽视、冷待,被同伴孤立诬陷,被老师误解惩罚,但是我仍然很幸运,有继父的慈爱给我的精神力量,有继母的信任给我的尊严,还有苏宇的友谊,国庆的帮助,鲁鲁的信任。我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南门,走出了一条与南门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虽然人间有罪恶与丑陋,但却从不缺少温暖与善良。
虽然人生有挫折与苦难,但努力与奋斗仍然会帮你改变命运。
总之,阅读余华的书,读尽人生苦难,人性丑恶,但却能让人在泪水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潸然泪下。如此,大概就是人间,就是人生的样子吧!
倾听,《细雨中呼喊》,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附录精彩片段:
此后我是多么地惧怕黑夜,我眼前出现了自己站在村口路上的情景,降临的夜色犹如洪水滚滚而来,将我的眼睛吞没了,也就吞没了一切。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自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当我的目光越过了漫长的回忆之路,重新看到孙光明时,他走出的已经不是房屋,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就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我看到了这样真实场景,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这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
于是我找到了生与死之间的不同,活着的人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
刚刚吞没了一个生命的河流,却显得若无其事,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他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他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在远处哭喊的女人和悲痛的男人,同样也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他们从菜地里割下欢欣成长的蔬菜,或者将一头猪宰杀,吞噬了另外生命的人,才会像此刻的河水一样若无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