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先生的小说我只读过《活着》,很惨,惨到已经不能用更惨来形容。余华在一次采访中聊到李健,他说李健算人生楷模。李健是一个极度自律的人,一天只吃一顿饭,每个星期健身3-4次,朋友介绍给的他的书或者音乐,下次见面他肯定看完或者听完了。
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我没有通读过,只看过只言片语。李健很喜欢余华的书,其中最喜欢《细雨中呼喊》这本书。余华在这本书里说:“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我猜余华说这段话时是真诚的,当我们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就会发现真正的朋友不多,能只会意不使绊子的朋友其实很少。
一个小说家,需要游走在现实和虚无之间,有时候捶胸顿足、有时候开怀大笑,有时候安静如花儿,美也美的实在,倔也倔得可爱,总之是喜怒哀乐全部都交织在一起,分不清里面和外面,真的和假的,拧巴着随缘。
我年轻的时候习惯了行万里路,能用两条腿丈量世界的,绝不只在书中寻找。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固定下来,就只能在书中行万里路,其实效果都很好,没有优劣之分。
我认认真真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余华的《活着》,那时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么惨的人。后来认识人多了,才发现我的世界真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我们惨的人很多,他们遭遇过的苦难甚至写进小说都觉得荒唐。
人最惨的不是失声痛哭,而是欲哭无泪;不是吵架后的愤怒,而是无架可吵;不是风光无限,而是风光了没人祝福。
什么是“细雨中呼喊”?
细雨是温柔的,温柔中又有力量。我们呼喊谁?自己还是他人?
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具体是谁不记得了,他说:“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幸福感只是一种氛围,而不是真正的幸福感。”豪车名表、豪宅珠宝,都不完全是为了取悦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
细雨是自己,呼喊是追求,一个有追求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小时候性格有些古怪,这是别人给我的评价。因为我好“孤独”,只要有时间就喜欢躲在屋子里一个人听音乐,一听就是几个小时,我妈叫我吃饭都听不见。后来慢慢性格变了,变得越来越合群,社交能力也越来越强,可孤独感却越来越强。我把这种感觉归结为“成年人社交孤独症”。有些人天生就很牛,没有社交恐惧症,喜欢热闹,人越多越自在。但我不行,热闹多了就会恐惧,总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一会儿。也许这就是我的个性,热闹也行,安静也行,只要是自在就行。
细雨绵绵,我心安静,呼喊原始的状态,生活就是这样,属于自己,无关他人。活的是自己,无关周边的氛围,这就是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