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青春
所谓的成长,只不过是更能接纳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所谓的成长,只不过是更能接纳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作者: 半路某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7-08 08:34 被阅读71次
所谓的成长,只不过是更能接纳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只要打开手机阅读,那些标题吸引人的,要么是真的干货,要么万变不离其鸡汤的本质。

一个话题被炒无数次,被不计其数的作者翻新去写,改来改去,除了那些真正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作者,他们能给你提供一些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的价值观。其他的人,不是说了三句话,就把要谈的话题扣上,还美其名曰,这叫随时扣题。

我想说,这样的人,就别再出来祸害那些,喜欢看养生和鸡汤的大爷大妈了,你这鸡汤不仅没营养,连味道都难闻。

欣赏那些真正的大号作者,他们不是靠写鸡汤来维持生计,也不是靠慰藉那些受伤的灵魂来获得关注,而是时刻在传递一种真正能给人指导的价值观。

虽然有时候也是围绕同一个话题,但是他们的观点中当包含的信息可以被无限延伸和扩充。如果你所传递的观点,每个人都懂,都能被想到,那么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昨天暑期专业实习动员大会上,系主任对即将大三或快大四的“已成年小孩”发了一顿火。于老师在讲台上给大家说明实习期间需要注意的各事项,学生在下面躁动不安。

主任讲的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人家都说,60后70后不能给90后的人讲道理,我知道你们也听不进去,但是哪怕我今天在这说的话能对几个人产生影响也是好的,至少能让这几个人认识到自己。”

我想,她们那代人,也会被长辈们各种教导,但是在那个年代,或许每个人比现在的同龄人都更成熟懂事一些。他们也会厌烦父母师长的唠叨,可能也讨厌今后成为那样一种人。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最终也变成了当初自己所讨厌的模样,对自己的小孩严加管教。

在青少年阶段,大部分人都是贪玩的,当然还是有一些人因为从小到大的环境影响,抑制住了好玩的冲动,转而投入了学习当中,或者其他有创造力的事情方面。

于是大多数人和这些优等生们之间产生一定的差距,一个是被父母天天逼着学习也学不进去,另一个超级自觉自律,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小孩”。

所以我们从小便发誓,自己以后不要成为像父母那样,而是要给自己的小孩多一点的宽容和自由,让他们在适当的年龄,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中学语文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什么是素质教育。

我中学所在学校其实在全省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高考这道槛就摆在那里,对于一个处在小县城的知名重点高中来说,也始终不能做到给学生所谓的素质教育。

李老师说,那年暑假她去广东那边学校交流学习,发现那边的高中都特别注重素质教育,然后把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八点要求给我们讲了一遍。问每个人,自己跟素质教育之间相符度有多少,其中有什么:学会一门乐器,掌握会一门技术性知识。。。

对于老师们来讲,他们也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趣味性的知识,超越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积于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说,都不可能有条件去开展。素质教育所花费的人力财力,对课堂知识学习时间的占据,都有可能把这变成一种不可能。

而对于学生来说,却也是渴望这样一种教育,意味着我们不用整天都沉浸在课本当中,每天完成学校与家之间两点一线式的生活。

积于这方面来看,好像那些我们曾经讨厌的事情,都在自己身上重新上演了一遍,或许还会较于上一代人有所改进。有时候我们也变成了自己当初所讨厌的那种人。

从一个渴望变得不一样的人,到最后又不得不变得同质化,我们不能抛开影响我们改变的因素,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让自己偏离了自己的要求和预期呢。

很多人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一个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还有每个人身边各种因素和小的环境的作用。或许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又或者是再向生活妥协。

所谓的成长,只不过是更能接纳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前两天看了《奇葩说》第四季的最后一集。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档节目的,虽然也有商业化的因素和节目被包装。但是各位辩手的观点却不是提前背好的,每个人都在传递一种价值观,围绕着一个话题,或正方或反方。

当然,只要是能被放到公众面前讨论的话题,都是具有争议性和两面性的,也绝不可能被一票否决。每个人提供的辩论,只要有充足的理由去说服他人,都是在传递一种特有的价值观。

那一期节目,围绕着:我们最后都会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到底是不是一件坏事。

大多数人应该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吧,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的价值观和理想似乎都处于一种不断调整的状态,可能当初我们所喜欢的事情,长大以后就变得讨厌了。比如说,小时候我们喜欢看动画片,后来觉得喜羊羊太幼稚了。

但是这种讨厌,只是因为我们每个年龄段评断事物的标准和喜好不同罢了,接收事物信息的能力有限,也让我们从小只对那些有趣味的儿童片感兴趣。长大以后,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不光不会去看动画片,而且对于那些看上去幼稚的事情都会不屑一顾,甚至觉得很好笑。有时候想想当初自己做过的那些事情和说过的话,都会觉得很幼稚。

马薇薇说,其实婴儿时期是最接近动物的状态,没有自己的意识。当我们越长越大,由青年逐渐变老,但每个人似乎都在追求同一种东西,我们不断地寻找存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肖骁说,小时候我们喜欢的东西,变成我们现在所讨厌的东西,因为我们都路过的自己的青春,在青春时代,我们往往是无知的,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成熟的价值观,也没有所谓的价值体系,所以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无知的到成熟的过程。

小时候我们因为无知而无畏,长大以后,我们变得更加有知了,却变得怯懦起来,害怕别人对自己的眼光,害怕做事做的好不好。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喜欢的是那个无知无畏的状态,讨厌那个畏首畏尾的人。

郭采洁在《小时代》那句台词让我印象一直很深刻,她说:“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

都说世事无常,谁又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人生真是讽刺,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有改变自己的欲望,可是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

记得朋友也说过,我们是来改变社会的,而不是被社会给改变。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没有强大到可以改变社会,于是选择了适应社会,对现实的屈服。

我觉得泉灵老师那句话说得倒是挺不错,不同时期的自己回过头来看原来的样子,或是要是知道自己将来是这副模样,肯定很不接受那样一种状态。

不过有时候可能真的是因为自己的阅历和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变化,可能几年前的自己,还没有什么名气,混的也一般,讨厌那个天天开会的老板,可是当自己当上了领导之后,却喜欢上了给员工开会。因为开会最能节约自己的时间,可以更快地跟自己的下属沟通,听他们的汇报工作。

也许四年前的自己看现在,会觉得自己是个哗众取宠的人,可事实上,自己不也变得更加美好吗。或许这就是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我们想要得到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为自己取得的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变得,让曾经的自己不那么喜欢现在的状态。

所以蔡康永也说,成长其实是一件很累是事情。

所谓的成长,只不过是更能接纳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马东老师给出的观点是,当自己由曾经讨厌的样子,变成一个让自己讨厌的人,是否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其实就像张泉灵说的那样,是否是因为自己地位和价值观的改变而让自己更容易接纳现在的模样,而曾经的自己,或许是因为阅历的不够,没有接触过那么多的人,也没有遇上过那么多愤愤不平的事,所以才会产生不理解。

马东说,你讨厌一个人或事,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嫉妒和达不到。

比如说,自己在一穷二白的时候,看到那些有钱人就觉得很自卑,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也能让你觉得自己是在炫富,于是自己讨厌富人。但是自己还是渴望变得富有,而对于这样一种人,如果他的观念还没改变的话,即使富了起来,也会为富不仁,也难以长久。

因为他们的成功,变成一个同样富有的人是建立在嫉妒的基础上,一朵由嫉妒养大的花,又怎能结出一颗优质的果实。

黄执中说,你们各位谈的事情都太轻了,什么成长啊,开会啊,钱啊什么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家庭暴力,重男轻女这些。

都说多年媳妇熬成婆,在中国现实家庭中,婆媳关系是最难处理的一种,婆婆认为,媳妇只是外来的,又不是自己的亲闺女,反而把自己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给夺走了,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起争执。

但是那些恶毒的婆婆们,你们在跟自己儿媳相处的时候,是否想过你曾经也被婆婆给折磨,当时你又是如何去想的。是不是当初发誓,自己以后在对待自己儿媳时,不能像自己的婆婆那样。

但是自己最后还是改变了,因为长期处于一种双方关系对峙的状态,都不肯妥协,这样一种观念已经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又陷入了轮回当中。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远离自己讨厌的状态,也就不存在那么多冲突和勾心斗角了。

罗振宇老师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成长是一个种子,所有包含的信息逐步展开的过程,好事坏事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

从小到大,我们都讨厌成为那种阿谀奉承的人,可是当自己进入社会之后,为了得到领导的照顾,为了获得重视,我们也学会了去讨好他们。在当初看来,这样的自己是不被曾经所认可的,可是最后,我们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最后我们也成为一个小领导,看着自己手下的自己也会讨好自己,看到了当初自己身上的影子,但是我们却很享受这样一种过程。

但是讨好并不等于阿谀奉承,讨好和赞美或许是为了自己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是靠阿谀奉承的人,却只会被众人唾弃。

我们都想过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不断地陷入这种厌烦却又不得不适应成为讨厌的模样的轮回当中。

罗振宇说,那些跳出轮回的人,才真的伟大。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而是变得更复杂,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掺杂了很多我们所讨厌的东西。

就像我们都讨厌鸡汤文一样,我也是如此,所以尽量让自己的文章不要往那个类型靠。

我们看似懂得很多,其实并不敢在现实中尽兴地活着。就像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也是,虽然听说过远方,但从没有去过。就是因为我们曾经吞服过“学会中规中矩,远离特立独行”这枚冷香丸。

我们最后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或许是因为环境和现实,让我们无法完全顺从自己的想法而改变。但是并不是所以我们讨厌的事物都是坏的,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阅历和价值观还无法接受我们将来有可能成为的人。

只要不变成自己憎恨的人就行,毕竟讨厌是两面性,而憎恨却只有一面性。

相关文章

  • 所谓的成长,只不过是更能接纳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只要打开手机阅读,那些标题吸引人的,要么是真的干货,要么万变不离其鸡汤的本质。 一个话...

  • 沉默着,伤口结痂就好了

    01 所谓成长,不过是把哭声,逐渐调成了静音。 所谓成熟,不过是学会把心事隐藏,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却无能为力。...

  • 所谓成长,就是变成自己以前讨厌的样子?

    最近喜欢上一个APP,叫一刻talks,主要收录名人们精彩的演讲,叫人大开眼界。 其中张艾嘉的演讲主题很吸引人,但...

  • 所谓成长不过是你更能忍了

    摸爬滚打,伤口多了,柔软少了,老茧长了又蜕,蜕了又长,所谓成长不过是不断将伤口愈合成茧。——题记 刚刚从...

  • 碎记~2018.11.13

    Part 1 沿着成长的轨迹,我们都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或许我们变成了自己希望的样子 或许我们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 ...

  • 应用的版本迭代过程

    果然成长就是变成曾经讨厌的样子。 公众号:书柜里的松鼠

  • 成长 | 你是否变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样子?

    你最怕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人到中年不如狗,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不上不下,职位不高不低,不敢张狂又不甘踏实,年轻人的冲...

  • 我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慢慢的,我们都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曾经我们讨厌父母对着我们吼叫,拿着棍子作势要打我们的样子。 曾经我们讨厌别人打...

  • 扎心

    我们终将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 回家

    所谓自由 不过是接纳父母的模样 所谓远方 不过是离家最近的地方 所谓诗歌 不过是潜意识压抑的想象 喝酒,喝酒,喝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谓的成长,只不过是更能接纳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or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