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作者: 夜路破晓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06:39 被阅读0次

    是否受了偏激思想的影响,才让我得出如下的结论:战争与和平共存于世,一为显,另为隐。

    战争时期,人们为和平奔走呼号,渴慕回归宁静家园,而和平时候,军国主义魔障挥之不去,另如“没有硝烟的战场”的战争打得此起彼伏,无休无止。黑白两道,势不两立,自古使然。正道仁心,诡道邪心,人情世故不外于此,即便是道德仁义正道沧桑,亦有鬼谷厚黑之学蔚然成观于后世。为生、为名、为利、为欲、为爱,人之七情六欲多系于此间,或树以正人君子的形象或植以鄙劣下流的行径。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世道人心亦时时处在善与恶、正与邪、真与假两端的挣扎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王道得人心,霸道得天下。史有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之殊,世有道义长存与适者生存之别。前人功过是非有“盖棺定论”之说,不过后人点评多立足于当下,历史本就是人为的记述,在人之所见必然偏见的前提下,所谓功过是非云云,犹若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在严谨的局限之内,不能厚此薄彼,抱定成见之说。

    近日,我常常踟蹰于战争与和平的二维世界内,感怀于和平的来之不易,亦迷茫于战争的魅影的无所不在。倘若真的仅是我偏激的主观观念,我却又对此愈陷愈深,每每有感于历史兴衰荣辱和当世古今中外文化之汇流,便久久不能释怀。历史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以史借镜观以当下:凡事讲究利益,有利可图则趋之若鹜,有时甚至不择手段,明争暗斗,口蜜腹剑,钩心斗角,征名逐利,真的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分外热闹了;反之,无利可图就只能成为“清水衙门”,门可罗雀了。

    在孔子看来,做道德是一回事,做学问做事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道德修养高,有将来成为圣人的素质,但是这种人一般不能把他请进象牙塔里做学问或者让他到外边做事,因为他肯定做不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为世人树立道德标杆,精神榜样。同样的道理,做学问的人,好比今天的学者之流,你不能强迫他出去做事,说既然你学问做得好那你做事大抵也不会差,事实上有时候不仅会差而且要差到很惨的地步,所以我对一些企业请大学教授为职员培训的做法是不大认同的。

    大学教授讲的都是书本知识,职员所要应对的却是瞬息万变的现实问题,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谁能保证自己真理在握吗?不能。书本知识跟现实生活不能说一点联系没有,但要说到“学以致用”这仍然是一门不容易学的学问,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才能学会的。这好像跟一般人观念里,学习越多的知识的人在面临抉择的实务时就越能够从容不迫而沉着冷静,因为他学问大嘛,没有吃过猪肉至少见过猪跑,所以就认为他做事应该是差不离的。事实如何呢?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很少。

    古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今人有“经世致用”的观念,多数人学习还是为了实用。如今来讲,通俗点就是为了赚钱,就仿佛如今的大学教育,学生交学费,考前老师画考点,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要照本宣科往考卷上挪就行了,按时完成了学业,学校就发给你毕业文凭,然后你到社会上跟一家公司签合同,把自己暂时“卖掉”。这其中,钱是一以贯之的东西,承上启下。现在就是这个样子,很难讲对与错。对比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如今的师生情分顶多也就徒留点人情世故了。有的人学问确实做得好,可是一让他做事就掉链子。这种事情不能强求,因为做学问和做事是两回事,跟通常的观念不同,可是确乎是实际的情况。

    我在这里陈述道德、学问和做事的不同,是想阐明一个观念:所谓道德者,一般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在人们心目的地位自然比较高,但就像是平常开玩笑地说“对你精神上支持”却不表示任何的实际行动;同理,做学问是为了人类智识的发展做贡献,这种人一般比较穷,一辈子默默无闻,但在他死以后,世界的发展就是受这种人影响的,比如中国的孔子和外国的马克思,对于没有一定的觉悟的人这条路绝然没有可能走下去。

    于是,通常情况下,芸芸众生奔波劳苦于生计,做这事干那活,为了养家糊口,“坐而论道”者所以为的对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可能根本就是些无关紧要的装饰品和摆设物。内心有所持戒的人,往往走在白道上,而让现实逼急了的,黑白的分明已经超出其考虑的范围。以思维的区别来讲,有正向和逆向的分别。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两个人一起看到某家三位姑娘并排站在眼前,其中一个对其父母说:“这三个闺女一个比一个长得俊。”另一个则说:“三个闺女一个比一个长得丑。”结果可想而之,这家人对前一个说话的人报以笑脸,对后一个连正眼也不瞧一下。其实严格来说,两个人说得都对,就好比按大小个排队,从前往后看一个比一个高,从后往前看一个比一个矮。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有异。然而人情世故是人喜戴高帽,爱听腻耳的话,懂得此道的人便投其所好,本来是为自己谋利益却要说为别人做打算的话,如现世“双赢”的观念更是让此种心理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于当下生活当中。

    对于那些不愿“苟同”、“苟且”的人,抱着对人类、对社会的一腔热情,为了让世人看到“疮痂后面的真的肉”,他们反其道而行,以挑剔的眼光针时砭世,这样做不仅仅需要冷静独特的眼光和学识还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和真诚。在世人眼里,爱挑刺的人是刻薄的,而会说话的人则左右逢源。君不见“真庸才狗尾续貂,假名士焚琴煮鹤”。无情的冷嘲也好,有情的讽刺也好,有几人能坦然欣然地接受?对于最最根本的思维,尚且如此是非难辨,遑论纷纭的人生百态呢?从小处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大处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在中国,成王败寇的思想在世人心目中已然根深蒂固,但是人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往往却说着道义长存的话,道义的据有者当然要应时而变了。不过换个角度想想,此举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良方:心中有道义则生善念,若人人心生善念,和睦相处,那就是天下大同了。对比中国跟日本两国的教育,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对我本人来说,我还是希望世界永远和平,人类共谋进步的,虽然我知道美梦成真的几率往往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ps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