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很失败,但绝不承认我失败是因为不喜欢读成功学的书。
抽空把《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奥格·曼狄诺/著,安辽/译)大致看了一遍,没看出什么新鲜玩意儿,无非爱啊坚持啊自信啊信仰啊这些中学生就已经懂得的道理。这些道理原本是好东西,可经过成功学大师一渲染,然后拿来卖,告诉你只要按他说的去做就一定成功,这就难免有些搞了,甚至荒唐。
全书是从海菲的故事开始的,海菲也就是那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海菲小时候是给富商柏萨罗(也就是他后来的师傅)喂骆驼的,可是他人小志气大,向柏萨罗提出要求当一名推销员,而且要“当一个全世界最伟大的商人,最有钱的富翁,最成功的推销员。”
柏萨罗见他意志坚决,于是答应了他,让他先去伯利恒卖一件袍子。卖了几天也没卖出去。到第四天晚上,他去一个山洞避寒,发现洞里有一对夫妇守着一个婴儿,因怕婴儿受凉,便拿斗篷盖上。海菲见此情景,“经过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最终取出袍子包在婴儿身上。
袍子不但没卖出,反而要空手而归,海菲担心柏萨罗责怪,可还是只得硬着头皮回去。看到这儿,我就知道海菲有戏了,这是为柏萨罗给他传授秘笈埋下的伏笔——武侠一般都这么写。
果然,回去后柏萨罗问明情况后,就把“比钻石还贵”的推销秘笈——十张羊皮卷交给了他,秘笈的内容也就是爱啊坚持啊自信啊信仰啊这些中学生就已经懂得的道理。
看完这些秘笈后,镜头又回到了海菲的故事。这时,海菲已经老了,已经是最成功的推销员了。也正是在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失算了,原来海菲用袍子包婴儿的桥段不是为他得到秘笈伏笔,而是为耶稣的横空出世而伏笔,因为他包的那个婴儿就是传说中的耶稣。哦,这不是武侠,是神话。
关于海菲,原本我还当一个感人的励志故事来看,一提到耶稣,我就觉得很扯了。西方人言必称耶稣,这可以理解,可你要把耶稣抬出来向我说教,我只能回应一个字:滚!
我层次低,没什么伟大崇高的信仰,我连本土的太上老君都不信,还信你进口的耶稣?是的,我曾经怕过鬼,也拜过菩萨信过神,然而现在谁要跟我说一些神神鬼鬼的道理,我只会认为他在扯淡。
当然,这本书不是劝人信耶稣的,而是教人怎么成功的。可我通读十张秘笈,也没找到有利于我成功的新启示。
这不排除我对成功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因素在里面,因为自从我2009年6月参加完美公司的“直销员业务培训”活动(详情见《完美直销,你距传销有多远?》)后,就对成功学有了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感。
然而,那十张所谓的秘笈,本身也确实没什么新思想,都是些老生常谈的教条,中学时期老师就多次用来鼓励过我们了,难道还有什么不懂的么?
所不同的是,这些原本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道理,作者将每一个道理都用了一篇文章的篇幅来讲:用大段大段的排比来造势,用感叹号来抒情,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这就具备了成功学的特性,而且显得文采斐然。
成功学最基本也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煽情,比余大师还煽情的煽情。而煽情的目的,就是要先将你引入情境,然后给你的脑子洗洗澡,这样你不知不觉就会觉得这不是成功学,而是真理,并发誓一定要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去践行。而结果很可能是在贱行,因为成功学往往似是而非,是没有逻辑支撑的煽情,经不起推敲。因此我觉得成功学基本都是灭绝家族的,名字就叫灭绝理智。
比如这本《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拿耶稣说事不靠谱就不说了,因为这是人家的信仰文化,可那十张秘笈不讲逻辑也是实情,只顾煽情煽得痛快。
例如第十章《羊皮卷之三》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其中有一段:“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我也要一砖一瓦地建造起自己的城堡,因为我深知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这当然不乏一定的道理,但说“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就有些不负责任了。“持之以恒”是“做到”的充分条件吗?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而事实上也不成立。
就像一个人要去北京,可他坚持往海南方向走,是走不到的。咦,不对,地球是圆的,只要持之以恒,是走得到的。拜托,实际点行不?理论上来说,确实最终可以到达,但实际上呢?
实际上就是,你可能还没走到印度尼西亚就挂了。哦,这好像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耶,叫南什么北什么来着?因此,如果你不那么浪漫主义的话,就应该知道不要一条道走到黑的道理,此路不通,另辟蹊径,方为王道。
此外,秘笈之中还有前后矛盾之处。如《羊皮卷之五》教人要珍惜现在,把今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不要把心思和精力浪费在过去的昨天和未知的明天。
然而,紧接着在《羊皮卷之六》教人学会控制情绪的时候,就自抽嘴巴了:“穷困潦倒时,我想象未来的富有。力不从心时,我回想过去的成功。”这真是将“此一时,彼一时”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啊!
成功学,不科学,不可学。将成功学当作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未尝不可,若将其奉为制胜宝典而苦心修炼,则可能走火入魔。如果成功真的可以复制,那么唐骏他全家都是“皇帝”了。
声明:本文原创,请勿盗用,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