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的那个春天,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兰亭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聚会。
当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多名流在这“崇山峻岭”和“茂林修竹”间玩起了高雅的“流觞曲水”,饮酒作诗,“畅叙幽情”。
之后众人所做的诗文被整理成集,是为《兰亭集》,而王羲之为此集作序,于是便诞生了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在这篇文章里,王羲之由秀丽的风景写到内心的想法,感慨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纵观全文,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过着富足生活的悠闲文人,在盛会的欢愉之后思考生命的意义。似乎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让人向往的时空。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
《兰亭集序》诞生的永和九年,其实天下并不只有这一个年号。
这一年是东晋的永和九年,也是代国的建国十六年,还是前秦的皇始三年,前燕的元玺二年和前凉的建兴四十一年。
此时的中国北方,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就在两年前,曾经称雄北方的后赵终于在君主石虎死后发生的一系列内斗之中灭亡,北方大地上再次陷入了群雄火并之中。
而在一年前,分裂了后赵各自称帝的刘显和冉闵也先后被杀,最终前燕占据了华北,而氐族人苻健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所以到永和九年时,天下还有另外四个年号,反而还显得比较安定。
注意,只是“比较”安定而已。
永和九年虽然没有政权更迭,但是战争却并未停息。首先是前凉派出一万五千人攻打后秦结果战败,被斩首一万两千,其后又派兵两万卷土重来,并取胜。
然后则是三场叛乱:后赵故将判燕,西域胡人叛秦,结果全都被平定;接着前秦讨伐仇池人失败,然后内部又爆发上万人规模的叛乱,于是调集了两万军队平叛。
东晋想趁着北方的乱局北伐收复故土,然而当时主政的殷浩并却无军事才能。他带领军队出征,却任命了此前自己几次暗杀未遂的姚襄作为前锋,其结果是他还没等与敌人交手就遭到了姚襄伏击,军队大败而还,上万人被俘被斩。
眼看着南方的晋朝自己没有能力,就只能寄希望于西北还忠于晋室的前凉,但前凉此时内部也出了问题。
凉州的统治者张重华在这一年病故,临死前将位置传给了自己十岁的儿子。但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自己离世不久,前凉的实权就落入了他的哥哥张祚的手里。荒淫的张祚做出了许多荒唐事,为了夺权,他竟然娶了弟弟张重华的母亲为妻,然后杀掉了自己十岁的侄子和名将谢艾。
而在下一年,他还会将自己弟弟的女儿们也收入后宫,之后更是堂而皇之地称帝,断送掉凉州的西北孤忠之名。
二
可以说,历史上的永和九年是一个充斥着阴谋和战乱的年份。然而如今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更多的却是一副书法作品,以及其中描绘的山清水秀,安逸祥和,还有建立在这二者之上的,对生命的思索。
在王羲之感慨生命无常的时候,有多少人正在确确实实地体会这种无常呢?
这一年,光是史书上记载的具体伤亡数字就有三万两千,此外还有很多战斗的结果不详,先后参战的士兵多达二十万。而这一年死去的君臣也有十多人,他们有的是因反叛而死,有的是因为作战而死,有的是因权力斗争而死。
而出去这些在史书中留下名字或者数字的人之外,究竟有多少百姓死亡了呢?具体的数字或许我们永远也说不清,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境遇。
在兰亭聚会的前一年,燕军围攻冉魏的首都邺城,史书对于当时城中情形的记载是:“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
短短十六个字,让人触目惊心。
后赵石虎在位时荒淫暴虐,大肆扩充后宫,史载其中穿金戴银的宫人就有上万,相信普通宫女的数量一定在此之上。只是谁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这些昔日笼中的金丝雀,如今却成为了鼎中羹。
或许,这才是最无常的生命。
居于宫墙之中的人尚且如此,那些生活在战乱之中,毫无保护的普通百姓又当如何呢?
王羲之本人曾经在写给谢安的信中就曾经尖锐地指出,因为东晋朝廷大肆征兵,导致大量的百姓甚至基层小吏逃亡或者起义,朝廷又要求逃跑士兵的战友们负责抓捕,如果抓捕到就要拿他们的家人充数,于是迫使这些人也加入逃亡队伍,造成了百姓流亡,户口大减。
相对安宁的东南都是如此,处于战乱中心的中原民众又该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三
王羲之并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他在《兰亭集序》中感慨生命无常,强调“生死事大”,正反应的是他不想醉生梦死,不愿虚度光阴。
他也曾在饥荒年月开仓赈济,并且多次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在写给谢安的那封信中,他也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
但他终究也只是个普通的官员,他也无法改变朝廷的格局,更加无法左右天下的纷争。
我并不想苛责王羲之,以及参加那场聚会的群贤,毕竟每个人都有他的无奈和局限,不在其位,不解其艰。
我只是希望大家了解,在《兰亭集序》所描绘的那个美丽的日子里,对于天下的大部分人来说,却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暮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