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出生以后就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丧失体验,比如亲人的离去,与恋人离婚、分手等。其实广义上讲,丧失不仅仅是指亲密关系的丧失,还有机会的丧失、社会地位的丧失等等,比如大学生进学校读书以后发现自己不喜欢现目前的专业,也会产生很严重的丧失过后的哀伤体验,这种属于机会的丧失。哀伤的主要过程有三阶段:正常的哀伤反应、透过仪式的哀悼和长期的哀悼。下面简单叙述一下哀伤的正常反应有哪些。
首先感觉上有悲哀、愤怒、内疚与自责、焦虑、孤独感、疲倦、无助感、惊吓、苦苦思恋等这些正常情感,甚至有时候会出现的解脱感、轻松、麻木这些看似不正常的情感,实际上也是正常现象。其中有两点需要重点解释,一个是内疚与自责,另一个是愤怒。
内疚和自责是丧亲者常有的经验。常常因为自己对逝者不够好,先前有过对不起逝者的经历,或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等等,感到内疚。而愤怒一般来源于丧失过后的被抛弃、被遗弃感,无助感和认为都是自己不好这样的感觉。这些情感产生的愤怒,会导致一定的攻击行为,要么向外攻击他人(包括逝去的人),要么向内攻击自己(抑郁)。比如在恋爱过程中,如果二人的关系不幸走向了分手,那么就会产生“事态无法挽回”的无助感,以及被抛弃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引发的愤怒,可能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以前新闻里经常报道的“泼硫酸”这种行为便是源于此。向内攻击呢,会引发抑郁,那些失恋后萎靡不振,甚至有轻生想法和行为的人便多属此类。抑郁的背后大都源于种种丧失,只是在我们的文化下,愤怒情绪一般不太容易被表达。
另外还有认知上的悲伤反应:不相信,困惑,沉浸于对逝者的思念,感觉逝者依然存在,幻觉等。行为上的哀伤反应有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社会退缩、梦见失去的亲人、避免谈失去的亲人、寻求与呼唤、叹息和坐立不安、哭泣、旧地重游和珍藏遗物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悲伤反应,没有必要刻意克制、去压抑,正确的做法是去正确发泄、引导之类的。如果把这些正常的悲伤反应给压抑进潜意识层面,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