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人喜欢晒忧伤的文字,配上色调暗淡的图片。尤其在深夜,有人开始无尽地失眠。
社交网络的发达,极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但有没有这种情况?翻开通讯录,那么多联系人,然常联系者不多。这种孤独感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放大,在夜深人静时无尽延长。
孤独,是自我与外在环境的相处时的矛盾。
有个老乡在创业,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竭尽全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年轻人一脸迷茫,却极力自我安慰。其实,他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肯定和心理支持。
老乡说对不起父母,承受了家里太多的期望,然事情并没有朝好的方向发展。
记起高中化学老师问:“为什么你们的家长让你们考大学?而且要考名牌。”
因为,家长希望孩子完成他们年轻时遗憾的事,以弥补缺失。
我爸小时候所接受的思想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他的潜意识中,学理科优于学文科。在高中文理分科时,他坚决支持我理科。
无奈我智商太低,学不懂物理。之后学物理成了我痛苦的根源,在高考报名时,瞒着家人,果断报成文科。
之后的经历证明我把理科转成文科是正确的决定。因为学理,等于是放弃优势,挑战短板。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并且承受父母的过高期望。
不仅仅是所接受的教育,随着年龄增长,在二三十岁我们要离开原生家庭重新组建新家庭时也会遇到类似情况。我们习惯被原有的思维惯性所欺骗,甚至无意识中已经继承了原生家庭带来的思维。
当然,如果原生家庭关系和谐,重复它的模式是可行的。
另外一种就是冷淡的关系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父母之间不信任,冷漠的关系让孩子接受了消极能量。有些孩子从小就暗示自己:要改变父母的相处模式。
有人说,他父母的婚姻只是有婚无爱。所以,他一定要找一个爱的人,相伴一生。为此,他一直坚持宁缺毋滥。
我以为的有婚无爱的模式,大概是没有共同话题,毕恭毕敬,举案齐眉。这里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客套的关系,它源于距离,心灵上匹配不了的距离。产生了深深的孤独感。
在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重你,视你为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把你捉弄成孩子?
答案肯定是后者。至少有过强进取心有野心的女子有种能力,把牛人当成孩子。孩童时期对人有无尽的诱惑力,有人借力完成童年未完成的欲望,就像我们完成了父母的期望,父母心理得到圆满的幸福感。
而毕恭毕敬,去迎合彼此。显然双方的深层需求无法满足。如果对方是分值的高的人,也许他会以为你和众人一样。崇拜或者羡慕,到底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平等源于某一方自卑或者其他认知偏差。
披上强烈的目的去交往,双方除了不自在,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孤独。所以,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寻觅觅,要找知心朋友,灵魂伴侣。
很多人找不到。为什么?太难了。完全颠覆固有认知,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你要去平衡家人的关系,安抚情绪,放弃原有的想法。
直到某天,你发现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就像贾宝玉对黛玉说:“这个妹妹以前见过。”彼时,你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久违的熟悉感。
以为孤独散去,温暖将至。如果不出差错,慢慢地才发现,那个场景曾与你熟悉的场所有关,那个人有着父亲或者母亲的影子。
孤独感是亲密关系的不平衡,是自我与外界相处时产生的冲突。
越来越熟悉,满心安全感。逃离孤独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客观接受,并且积极主动经营。及时照镜子,悦纳自己,接受客观真相的丰富。
你以为父辈的有婚无爱的模式是不幸,或者在他们看来恰到好处。含蓄,温婉,细水长流。
要找到自己,为了久违的熟悉感。放好易碎的玻璃心,满心欢喜打开心扉去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