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巅峰基本上出现在我们20年工龄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的岗位来讲,工作20年左右就是巅峰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脑前额叶皮质(前额后面的大脑部分)是在中年开始衰退,我们的专业能力,包括我们的记忆力,都是跟前额叶皮质有关的。这个叫泯然众人的痛苦。人们都有自己最辉煌的回忆,但是最终你会泯然众人。这个也叫作飞高跌痛原理。飞得越高,跌得越痛。一个普通人接纳自己的中老年,比一个明星接纳自己的中老年,要容易得多。有很多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在晚年是生活得很痛苦的。因为他不能够接受被遗忘,他心中总有一股意难平。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平淡是真,要知道不服老是不行的。
这里有三扇门摆在我们的面前,大家可以选择。
1号门:你可以否认现实,不甘平凡,愤怒地对抗下行,但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沮丧和失望之中。
要了解这个1号门,大家可以看一部电影,叫作《鸟人》(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就是讲一个落魄的、已经快要被大家遗忘的明星,总是沉迷于自己曾经塑造过的角色,无法跟现实世界和谐相处的故事。
2号门:你可以耸耸肩,接受这一现实,认命、躺平,将下行视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喜欢说就这样吧,我躺平了,我不斗争了。
3号门:你可以接受现实——那些曾令你青云直上、功成名就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过去,一切归于平淡,但你需要掌握一些新的优势与技能。
也就是说,有的人的老年过得很好,到了老年的时候,甚至能够创造出事业的第二春,因为他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那么这条另外的道路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发现人生的第二曲线究竟是从哪儿发端的。
作者说,他发现当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到了四五十岁以后,别的能力都在衰退,但是有一项能力在增加,就是语言能力。他过去说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都说得不太好,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积累的词汇越来越多,他似乎能够很流利地运用这些年轻时并不熟悉的外语。为什么呢?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历史学家都是越老越吃香?作者研究了很多历史学家的人生履历,发现历史学家的人生巅峰期是72岁。就是72岁的时候,是一个历史学家精力最好,最容易产出的时候。所以到了80岁、90岁,还能够有作品问世的历史学家比比皆是。
那为什么历史学家的职业巅峰来得这么晚呢?事实上,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对历史的研究能力,都牵扯到我们大脑的第二种智力。大脑有两种智力,一种叫作流体智力。什么意思呢?即推理、灵活思考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认知能力。研究人员发现,阅读能力、数学能力都与它有关。“在成年人早期阶段,人的流体智力最强,到30多岁、40多岁时,就开始迅速衰退。”流体智力是一种建模的能力,比如我们做数学题,需要把一个复杂的应用问题,直接抽象成公式,这需要的就是流体智力,考验的是脑子的灵活度、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刚才我跟大家在聊,说我还会做立体几何题,就说明我的流体智力还有一些残存,因为它是一个抽象的、建模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晶体智力呢?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从40岁到50岁再到60岁,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即使会衰退,也是到晚年才衰退。”心理学家卡特尔说:“流体智力,是指为解决抽象问题的去语境化能力;而晶体智力,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通过文化适应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人阅人无数,经历过特别多的事,拥有着长者的智慧。所谓长者的智慧,不是他做数学题做得比你快,而是他“人情练达皆学问”,这个叫作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曲线和晶体智力曲线,在流体智力开始下降的时候,晶体智力开始上升。因此,我们就能够理解,当我们需要找到事业第二春,进行职业转型的时候,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多调动我们的晶体智力。比如我们可以给别人当师傅,可以给别人当顾问,可以转行当老师,可以给别人做咨询。因为这些工作所用的,不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流体智力,而是你曾经的经验,你比别人见过的事情更多,行事更稳重。
这里引用了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家西塞罗的一段话:“老年人,似乎应该减少体力劳动,保持心灵的活力。他们也应该为朋友和年轻人提供劝导,传授人生经验,尤其应该为国分忧。”总结一下,一个人老了不能闲着没事干,闲着没事干退化得更快。
西塞罗认为老年人应该致力于三件事。第一个关键词叫服务,就是你依然要服务于这个社会,不要游手好闲。第二个关键词叫智慧,就是你要调动你这一生经历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第三个关键词叫指导,就是我们能够指导更多年轻人去成功。你想想看,孔子到了晚年,不就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吗?孟子也说:“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王阳明到了晚年,身边围着很多学生。他们都转型成了一个传授经验的人。这就是我们实现人生第二曲线非常重要的一个引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