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刚开始,沈腾与马丽这对黄金搭档出演的《抓娃娃》票房就已突破16亿。
对于如此火爆的电影,同样,也引起了全网的热议。
有观众认为这是一部精彩的喜剧片,有的观众认为这是一部惊悚片;
有的观众觉得拍得不真实,而有的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虽然每个观众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但有一点观众达成了共识:
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成长的电影,每个人貌似都有过“被设计”的人生经历。
01
“以爱为名”真的好吗
在电影中,沈腾饰演的马成钢是一位大富豪,和妻子春兰过着优渥的生活。
但他的大儿子却不够“成器”,似乎样样都不出众,马成钢认为大儿子已经“废”了,决定再开一个小号“生二胎”。
为了培养年幼的继业,他特意将富豪的身份伪装起来,打造出了一个穷苦的家庭环境,带着妻儿搬进了破旧的老房子里,开启“穷养式教育”。
为此他请来一整个教育团队,隐藏在幕后,每天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刻计划着孩子的成长路线。
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他攥得紧紧的,成长完全按照家长设计的剧本走,按部就班。
但是,最终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完全出乎父母预料,可以说是一幕悲剧。
当马继业发现一切真相时,并不是感动,而是崩溃与失望。
他头也不回的逃离了“穷苦的家庭环境”,这也是他对长期以来被压抑、被误解、被操控的强烈反抗。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对自由的渴望,对真实自我的追寻,以及对这种极端教育方式的无声控诉。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是社会绕不开的焦点问题,没有之一。
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上,都对孩子充满了期待,为此甚至不惜成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甚至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过早地给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
他们为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给孩子设计每日作息,每月每年直至日后的就读就业等等一辈子的规划。
这就像剧中的马成钢一样,试图让孩子按照既定的轨迹成长,然而,设计再好的人生剧本,也不意味有好的结局。
影片中马继业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映照着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时面临的困境与挣扎。
父母们往往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深切关怀,不自觉地设下重重规矩与期望,却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受与需求。
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也可能在他们心中埋下反抗与疏离的种子。
02
人为设计的“剧本”也是一座牢笼
看过《抓娃娃》的人会想到20世纪美国的一部经典电影,《楚门的世界》。
影片描写了“楚门”的成长生活,包括友情、爱情与理想。
主角从生下来就被策划为一场社会实验,他的存在他的生活是观察者的日常消遣。
他生活了三十年的桃源岛就是巨大的片场,老婆,发小,同事,路人,身边一切都是NPC,险些把楚门逼疯。
万幸主角在历经质疑,对抗,逃离三阶段的成长后,“楚门”觉醒了。
结局中,楚门转身走出旧世界的大门,背影消失在一片漆黑中,完成了脱离控制的蜕变。
但现实呢?
现实是许多家庭依然深陷于“楚门的世界”之中,父母以爱之名,为孩子构建起一座座无形的牢笼;
还口口声声的说“我都是为你好”,“我是你妈/爸,我不管你谁管你啊”……
这样的话,可能我们跟孩子说了不知道多少遍,我们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和手段爱着孩子;
但这样的爱对孩子来说太沉重了,甚至是一种负担。
也可以说,亲子关系中大多数的伤害,都来源于这样的爱。
在电影《囧妈》的片尾处,男主人公伊万曾对妻子张璐说:“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可惜我明白的太晚了。”
真正的爱,是引导而非控制;是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选择;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失败、去成长。
所以学会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03
最好的爱,是手放开
诺埃尔·詹尼斯·诺顿认为:孩子天生就有独立的驱动。
当他们自力更生,就会自信,感觉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若父母一直替他们做事,或者替他们做决定,孩子不但没机会学会相信自己,还会产生依赖心理,更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
也如冰心所说: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
首先,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高晓松的女儿zoe在很小的时候,就像个大人般,拥有家庭事务投票权;
还是个热心的和事佬,能劝阻姥姥姥爷吵架、安慰失恋的小姨,还能给妈妈做摄影师。
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独自坐校车往返十里外的幼儿园。
高晓松说,要给予孩子应有的民主,让孩子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他还认为,孩子也要充分争取自己的自由权。
我们若能尝试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去对话、去交流,便会发现,他们慢慢地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分寸、有主见的“小大人”。
其次,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负责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他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笼子外放了一条鱼,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开始这只饥饿的猫只是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终于,有次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笼子,吃到了鱼。
多次实验后,这只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直至最后一进迷笼,它就去按动踏板,打开笼子吃到食物。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
他认为这一过程也同样适用人类学习。
其实我们的孩子有时候就像这只饿猫。
当他们试探着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
而是给孩子尝试跟试错的机会,要信任孩子,相信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最后,舍得放手
马丁布伯说:
“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的‘你’相遇。”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一段自我修行,育儿先育己。
爱不需要多复杂,学着放手,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
大人应该控制的是自己那颗放不下的心,而不是孩子。
我们该努力做的是做好自己,我们先成长为最好的父母,他们才能成为最好的孩子。
至于那双温暖的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伸出来也不迟。
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做主,这也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真正的爱孩子,是“允许”
电视剧《大考》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就算我们什么都替孩子算计好了,你能预估到2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终不是还得孩子自己去面对吗?”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真正的爱孩子,真正的“为你好”,是允许孩子“做自己”,有成为自己的权利。让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时可以不吃,不愿意喝自己不喜欢喝的东西时可以不喝,该玩时尽情地玩,该学时认真地学。
而父母要做的,不过是观察孩子的状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凭借人生经验给予孩子一些宝贵建议。如此,孩子也能活得精彩、活得开心、活得快乐。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拥有“允许”的能力,首先通过色彩识人技术“向内看”,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和内心冲突的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瑜伽、舞蹈、音乐、茶花香道等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将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等低频情绪转化为喜悦、宽容、爱等高频情绪,我们面对任何人和事物也不再评判和排斥,体验内心真实感受,允许一切的发生。
这样我们也能允许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再“告诉孩子怎么活”、“替孩子活”,或是“像父母一样活”......而是让孩子自己活:有着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学习的东西,想要成为的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