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的作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是法国的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治疗师,1998年,她就在这本《冷暴力》中,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个概念。这本书自出版以来,畅销20年而不衰,是了解和研究精神虐待必读的心理学著作。
作者在书中援引大量的临床案例和观察,对家庭、婚姻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全方位的诠释。作者先从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入手,说明精神虐待的普遍性及精神虐待的常见方式;接下来作者诠释了施虐者和受虐者的人格特征以及施虐-受虐关系的形成过程;在最后一个部分,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应对精神虐待的策略。
第一,什么是精神虐待,如何鉴别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是指不通过殴打等暴力手段来解决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孤立轻视、冷淡疏远、关系攻击、冷嘲热讽等不作为手段,从心理、情感和精神层面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是虐待对方的一种软暴力攻击方式。
精神虐待在主要表现方式包括贬低人格、嘲讽、轻蔑、言语歪曲、打击信心、破坏名誉、孤立、欺凌、迫使受虐者犯错、性骚扰等。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的方式并没有明确的分界,以上这些手段都可能出现在家庭、婚姻、职场或者其他场景的精神虐待关系中。
这些精神虐待的表现形式大多都建立在拒绝直接沟通的基础上,因为,拒绝直接沟通的直接后果,就是会留下各种揣测和误解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其它的方式才会变成精神施虐的手段。
精神虐待通常是步步深入的,作者把精神虐待行为分为两个阶段:人格腐蚀与公开暴力。
在人格腐蚀阶段,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通过嘲讽和言语歪曲、否定人格等手段对受虐者进行操纵,在人格腐蚀阶段,受虐者还没有觉察到自己正在被精神虐待,当受虐者开始意识到被精神虐待并准备反抗,想要改变施虐-受虐关系的时候,往往会遭到施虐者变本加厉的攻击,精神虐待也随之进入公开暴力的阶段。
精神虐待的结果分为短期结果和长期后果,短期后果包括退缩、混乱、怀疑、恐惧等反应。
长期后果包括精神创伤和代偿失调,精神创伤的标志是受虐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某些症状,譬如闪回和回避;代偿失调则会导致受虐者因精疲力竭而忧郁,表现出空虚、倦怠、没有精神,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尝试自杀;也有一部分受虐者则会身体虚弱,体重减轻,出现溃疡和心血管疾病。
对精神虐待的鉴别不能仅仅看外在表现,而要从表现、进程、后果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第二、谁是施虐者,谁是受虐者。
施虐者,在一定的环境,比如网络匿名环境下,谁都有可能成为施虐者,但一般人与施虐者的差别在于一般人的虐待行为与感觉是短暂的,事后会后悔自责,施虐者则会利用别人,毁掉别人,而丝毫没有罪恶感。自恋者,具体说是反常的自恋者容易成为施虐者,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自我,其次,是因为自恋者往往十分自大,一切善恶与真假的标准由他来判定。
受虐者,施虐者很少选择受虐者,但是确实有些受虐者容易陷在施虐-受虐的关系中难以自拔,比较典型的是“忧郁型性格”的人,另外经常无保留地表达自身感受,以及显得天真好骗的人也经常受精神虐待之苦。
受虐-受虐的关系,自恋者习惯于索取和压榨,忧郁型性格者习惯于奉献和牺牲,因此二者常会形成稳固的施虐-受虐关系,另外,在一些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中,自恋的施虐者可能会“制造”忧郁的受虐者。
第三、如何应对精神虐待?
对精神虐待的应对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调整应对方式,放弃之前的思考方式,坚定地相信,是施虐者造成了如今的结果,并且伤害了自己。
第二步:行动起来!行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要让旁观者看清虐待的过程,将危机摊在众人面前,并且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如果是家庭中的精神虐待,受虐者要尽量避免和施虐者直接接触,如果一定要接触的话,最好要有第三者在场。如果是职场中的精神虐待,可以先向公司的人力部分主管求助。最后的方案是诉诸法律。
第三步:心理对抗,从心理上对抗精神虐待,寻求心理支持和援助,包括在公司内部寻求援助以及寻求心理治疗或者电话心理热线的帮助。
【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第2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