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发生在课堂,发生在学生身上,真学的根在老师那里,真教才能促动真学,但“元根”在学校管理者身上,由怎样的管就有怎样的教,就有怎样的学。
学校教学管理促进真学有三条可行的路径:
第一条就是:简约而不失精准的“标评”
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应保持一致性,如何评价真学,这里需要明确评价标准,如果评价标准不一致,那么教学将陷入混乱的状态之中,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一是评价需要加强学习,采取量力而行和尽力相结合的态度。
二是评价要有一定的标准,做“标评”,评价标准不一很容易让老师陷入误区,有时明明是同一节公开课,不同评委的标准完全不一样,听过同事的一节作文公开课,听完之后,有的同事评价非常接地气,落实了教学目标,有的同事确有“走偏了”,到底评课是从哪些方面来评,似乎并没有一个标准。
看过张祖庆老师写的文章,他一开始评课也是不知道如何入手,但是他不断地听专家评课,看书学习,自己摸索出来一套评课的模板,后来还在一次公开评课上受到大家的肯定,不得不说,关于评课,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研究,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还没有绝对的定论,但不管如何,大方向是不变的。
对于新老师而言,评课更是无从下手,一开始评课大多只会看课堂的细节,会留意老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设计等等,谈不上是专业的评课,充其量就是学习吧。因此,关于评课,老师们还是需要多学习多思考。
第二点是萃取而有所创生的“模建”
课堂教学的模式还需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如果教学是有模式的,那么相信很多老师都会觉得轻松不少,如果教师教学几年,还没有摸索出教学的规律,不懂得建模迁移运用,那么教师的成长也是非常有限的,教学的备课也还是止步初始水平。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模式,好的模式理应为真学而来,可在萃取而有所创生的过程中形成。
一是眼睛朝外。吸收已经成熟的模式或者是糅合一些优秀的模式因子,但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拿来主义”。二是眼睛朝内,在校内某一优秀教师课堂中萃取优良的模式因子,或者干脆以其所显示,表现出来的模式为基础,加以必要的整合、锻造与改良,进而创生出一个成熟和优化的模式。就像语文生字教学一样,这也是可以有一定的模式的,教师可以总结识字方法,识字口诀,这都可以迁移运用,也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模式哪怕再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合适的模式是从自身教学行为中萃取和创生的,因此,教师可以先选模再建模然后优模。
第三点是同向而悦纳差异的”阶进“
真学是每个老师都要朝着的方向,它绝不是一张牢实无比的铁床,也不是精美绝伦的金床,它是一个有弹性区间的概念,也有”适师性“学校应该给予每一个老师以规则内的自由,让老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模式。
教师成长也需要多一点宽容性和包容度,”阶进“既是沿阶而进,而是因进成阶。
如果说真学是一个乌托邦,教师需要不懈向着真学那方,就能永久地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