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问:为什么儒家不像佛家那样正视习气?

问:为什么儒家不像佛家那样正视习气?

作者: dcfac6b15823 | 来源:发表于2020-10-20 04:05 被阅读0次

先生:佛教是从负面来看人生,其心性不能直接显发,故教人的工夫是对治业障。儒家是从正面看人生,工夫从心性上直接显发,但也不是没有正视习气,只是重点不在习气,而是在明心,在立志。基本上,所谓工夫,可以从两面看,本质的工夫是直显本体,助缘的工夫是对治习气。孔子是两面都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直显本体,一了百当;“过,则勿惮改”,就是对治习气。  宋明儒中,陆王看重前者,程朱看重后者,其实两方面是相通的。即使你以助缘工夫为准,当你说“我做工夫要正视习气,要改习气”的时候,这个“我”是谁呢?岂不是心性本源吗?而且习气跟“我”相对?是习气比较大还是“我”比较大?照你说,好像习气比较大,所以我又被打倒了。其实,无论在经典中,还是在我们的心愿中,我们都不愿意如此。经典从来没有告诉你,习气比你大。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明明说习气是小,而你想改掉它的心意是大。那你如果还说:“我确实也感受到'我'应该比较大,但我真的就是翻不上来啊。”那就要问:“谁绑了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不是习气深重让你翻不上来,而是你心性不够干净。不是心性本身不干净,而是你的现实心掺杂进去了,你不愿听从心性而行,你还有自私。自己贪图自己的方便,自己保护自己,自己好强,还想要争面子,这样你还能做什么工夫呢?你以为你的心性翻不上来,其实都是现实的自私作祟。比如说跟人相争,你很生气,越想越气,他怎能欺负人?但同时又想,我们对别人不是应该原谅吗?我不应该生气啊,于是神魔交战于心中。最后是既放不下,又不敢发作,你就一直堵在那里,于是感叹工夫之难。

相关文章

  • 问:为什么儒家不像佛家那样正视习气?

    先生:佛教是从负面来看人生,其心性不能直接显发,故教人的工夫是对治业障。儒家是从正面看人生,工夫从心性上直接显发,...

  • 学习笔记——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的核心思想 一个盲人打灯笼走在路上,旁人问:你双眼失明,打...

  • 儒释道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

  • 儒学与《心经》

    儒家和佛家证得的本体是一个,儒家和佛家的理想不同使得侧重点不同,佛家侧重本体的空寂,儒家侧重空寂本体中的生机。 周...

  • 儒学与《心经》

    儒家和佛家证得的本体是一个,儒家和佛家的理想不同使得侧重点不同,佛家侧重本体的空寂,儒家侧重空寂本体中的生机。 周...

  • 心性修炼是什么

    佛家讲的心性和儒家讲的心性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两者目的不一样。从大的原则上来说,佛家是出世的,儒家是入世...

  • 多积余庆

    以佛家的观点,我们这一生命运的好歹,有许多因素是承袭着夙世的业力和习气而形成的。这与儒家《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

  • 知行合一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 【简兮笔谈】中国人为什么不信宗教?

    中国人为什么不信宗教? 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儒家伦理。 中国人...

  • 2021-09-13读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之:养心

    儒家养心,未曾离开事物,只是顺应天道 佛家也专注于养心,为什么却不能用来治天下呢?儒家养心,未曾离开事物,只是顺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为什么儒家不像佛家那样正视习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kjr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