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
保持思维的锋刃

保持思维的锋刃

作者: 谷围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18:30 被阅读0次

                                勤奋与懒惰           

        我们常常谈到一个书法专业毕业的人怎样才能够持续创作的问题。写下去很容易,只要勤奋就会保持一定的创作量。但持续的创作也可能是不断的重复自己,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创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也就非常惧怕惯性思维操作,这个时候很少会有出乎意料的、令人惊奇的艺术发挥。要保持思维的锋刃,届时有一场漂亮的收割。                                     

                            一切刚刚开始     

          人的生活、学习、创造,看起来由不懂到懂,一路往前,实际上前进就是倒退,获得就是遗失。人的创造力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新鲜,丧失了它们,那种能力也就丧失了。

          有时候我也很矛盾,不知道读书多好还是读书少好;不知道不停地阅读好,还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好。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有时候会想一个问题:有人也在不停地学习,不断地阅读,但是对任何事情仍然好奇,好像他的好奇心比我们大一万倍,永远不能枯竭似的,不停地把他的感动和发现写出来,而且生气饱满,没有疲惫和重复。这里边肯定有一些奥妙。  这一类人让人有一种绝望感:为自己不可改变的拖沓、懒惰和疲惫而绝望,为自己不够敏感、不够好奇、不能保持对整个世界无穷尽的新奇感而绝望。生命的新旧还不仅是个年龄问题。怎样把我们身上沾裹的尘埃不停地洗涤、抖落,让自己一次次变得“新”起来,这可能是最重要、最难的一件事。                             

                          向后取得的动力   

        成长中经历的事情如过眼云烟,但刻骨铭心的感受却保留下来了。一幅作品就是表达感受的,所以创作不仅是当下的宣泄,也是一次次回返,连接一次次感知。     

        回忆有时候是以向前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但用到的动力却是向后才取得的。离开了过去,一个艺术家不可能成立,扔掉了过去,一个艺术家可能会自毁路径。的确,艺术家的衰落、失败、创作力的萎缩,大都是记忆力减弱了。记忆是补偿,也是激励。这种回返的过程会产生一个推力,一种动力,使人向前。有时候我觉得临帖是重复的,只不过把一本法帖又写了一遍,缺少往前推进的一种力量。我可能忽略了,这力量要依靠回返才能取得,就像火箭轰轰往上,要靠强大的反作用力。         

                              对学习的警惕     

        学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自己懂得多了、变得博学,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变得陈旧或平庸。学习不一定全是正面的。有的人上大学之前对书法很敏锐,一下就能抓住法帖的神采,能获得一种本质的感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反而变得迟钝了。可以设想,如果继续学习,突破一个知识的极限,跟原来就有的先天能力对接起来,是不是会变得更强大,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创造者和发现者?极有可能。一个人读书少,表述的时候写不成句,读多了之后套话却多了,真是两难。有的人套话用得很熟练,就是没有见解;但有的人有见解,又不会表述。学术会有一个框架,教他怎样把作品放到框架里。   

        艺术作品的目的,就是要保持一种鲜活的生命,在阅读者那里它是扑扑跳动的,这个时候体温不能少也不能多,要在36度左右。作品的欣赏实在是太复杂的一个问题。一幅技法纯熟的作品,书写的那般流畅,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无法触及灵魂。一幅技法稚拙的作品,表达生涩,但是仔细品来,会觉得他最懂。他懂作品好之为好,坏之为坏,把最深刻的味道抓住了。可见书法的理解,主要还不是技法的熟练运用,而是心灵的感动和感悟力。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越来越近,那种能力光靠学习是求不来的。   

      生命一开始就具有的感悟力,后来在阅读、在所谓的学术训练当中会丧失。警惕这种丧失,不停地回返,这或许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方法。有些东西是学习来的,有些不是;有些也可能被学习所破坏。   

        后天学习的重要,在于它会产生一个对接的过程:把先天的优势与后天的学习对接起来,这是良性的学习。是通过学习发现昨天、悟想昨天、对接昨天、扩大昨天、释放昨天。学习是为了释放,而不是进一步地包裹,上大学包一层铁皮,研究生又包一层铜皮,博士生则包了一层不锈钢皮,这样一来,先天的能力怎么会得到释放?只会在黑暗里憋闷而死,最后什么都做不了。   

        不是所有的求学都会解放创造力的,它也可以成为封闭的过程;追求文明之路也可能正在走向愚昧,它是一个悖论。

                              苹果和果脯     

        许多事情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上就要在这矛盾中追求真理。专业精神固然好,但我们会发现书法严格讲并不是一个专业:一方面它很专业,很深奥,比如说一个书写者没有大量的系统训练,笔触很难变得灵动。而专业训练又充满了危险,因为这是心灵之业,最害怕把它当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去对待,变为刻板之物。它既是很自然的心灵冲动,又需要非常强的专业能力,这是不是有点矛盾?经过漫长艰苦的专业训练,有可能把一个人改造成彻头彻尾的专业书家,而这种专业性越强,创造力可能也就越弱。             

          书法就像一个非常鲜活的刚刚摘下的“苹果”,可是我们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做成了果脯。果脯有果子的味道,可以放很长时间,但毕竟不是鲜活的苹果了。这真是一个悖论:一方面要努力训练,广泛学习,具备专业的高度和能力,另一方面又怕丧失了生命的鲜活,丧失了正常人的喜怒哀乐。

        说书法不是一个专业,是指一个理想化的社会里的人都应该有文学素养、有书法功底和表达的欲望,但不一定从事书法。一个人成为专业书法家了,到了八点就开始冲动,怎么可能。    其他事物也许可以专业化,唯有需要专业程度最高的工作,比如书法,不能够专业化。如果谁碰巧成了一个专业书法家,也许要警惕这个身份,警惕被它所异化。一个人有再多的时间来创作,也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书法家,而要让自己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运转起来。几乎无一例外,一个人一旦需要维持工作的惯性,这个人的作品就再也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温度,灵魂会躲开他。有时候觉得一位书家真是了不起,这么大的年纪创造力还很旺盛;但极有可能是惯性创作的延续,是专业和职业带来的习惯动作。                                   

                                用经典续力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有了一把年纪的人,还是要多读经典。读经典就是节省时间,就是走近路,就是数学好。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大海捞针,太浪费。经典里有一部分不适合我们,但总是更容易找到我们喜欢的。现在这么匆忙,大家都舍不得花时间去阅读,觉得这么宝贵的时间不能整天看书读帖。实际上最值得做的一件事就是阅读,这样才可以把一辈子过成两三辈子。人的一生亲自经历的喜怒哀乐才有多少,如果跟大师一块儿去经历、去感受,相伴第一流的人物,这一辈子会多么丰富。   

        我们能够取得进步的,都是较容易积累的部分,  最难的是生命中的艺术追求力和创造力,是对它的表达以及向外投射的能力,这是从艺者最难的部分。每当停滞不前的时候,也就是需要经典续力的时候!

相关文章

  • 保持思维的锋刃

    勤奋与懒惰 我们常常谈到一个书法专业毕业的人怎样才能够持续创作...

  • 锋刃

    锋刃 (知青下放农村资料) 整理人/任飛宇 那几年实行“知识青年下乡农村”的政策时,我们孝泉镇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家...

  • 锋刃之路

    昨晚直到一点,两个多小时终于把一直拖沓的《刀锋》结尾读完。我得出两个想法, 第一,我身边的朋友多数都是有自我的人,...

  • 锋刃初试 2

    对众将投来的各式目光,霍去病毫不怯怕,坦然而对:“匈奴降汉者大有人在,我们寻些可靠的、又熟识道路地形的人,自然不会...

  • 锋刃初试 6

    伊稚斜因恼恨汉军击溃右贤王,待到秋季,便派万余骑袭入代郡,杀都尉朱英并劫掠千余人而去。 至来年春二月,冰雪初融,卫...

  • 锋刃初试 8

    “前将军,我率曲抄近道而来,已将这些匈奴人半数灭毙。” 为首的霍去病,面上溅着数点鲜血,手中环首刀刀锋多处崩豁、鲜...

  • 锋刃初试 1

    汉元朔五年春[i],汉廷再次对匈奴用兵,十万军士从高阙、朔方出塞,分东西两路对右贤王庭形成夹击之势。 图泽以为自己...

  • 锋刃初试 3

    而霍去病自得天子许言下次随军出征,内心的兴奋自是难以言喻,他忙不迭去找卫青:“舅父,我想听太中大夫多讲讲匈奴和西域...

  • 锋刃初试 4

    为来年出战准备,霍去病请示过卫青后,入北军中垒营操练,得任了个屯长。军中大多为京辅[i]良家子,骑射了得,对这个靠...

  • 锋刃初试 7

    “缓驰缓驰!” 听见军候拨转马头大吼,众军士纷纷醒悟,回马保持和匈奴人的距离,边驰边以弩箭消耗着匈奴骑兵的速度和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保持思维的锋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kqi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