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短篇小说中人物不易太多,2、3个左右即可,其他人都是工具人,只是为了情节需要而已。要重点刻画跟矛盾冲突相关的人物,其他的可以少些或者不写。刻画人物只需要把他的整体形象勾勒出来,至于他穿什么衣服等等可以不写。
作者要有所规划,笔下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假如读者提问,要回答出来。自我训练阶段要列一个人物的小传:
长相,年龄,身高,着装,喜好,口头禅,哪里人,有哪些经历等等。
我的体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来写。这个特征最好是别人没有的,读者只要记住这个特征就可以了。徐则臣在《露天电影》中根本没有对秦山原进行外表描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动作、对话、和第三者的叙述,脑子里就有了秦山原这个人物形象。至于外貌,作者根本没写,任由读者去想象:文质彬彬,着装整齐,色迷迷的小眼睛,高而瘦等等。
结构(框架)
所有小说都有统一的“开端,发展,结局”。具体来说,有一下几种类型。
1、线性结构,单线或者复线叙事。复线结构可以分成主副线,交叉复线(小说《回响》1,3,5写案情,2,4,6写感情),平行复线。
2、网状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以人物的意识,以心理活动为辐射,凸显人物的思想、意识、心理等。主要体现在意识流小说中。
3、画面结构。一幅画一幅画连缀起来的,不在乎人物形象,更在乎场景,像电影剧本的感觉。比如《庆祝无意义》。
4、象征结构。比如卡夫卡《变形记》。
5、摇摆式结构,采取左右摇摆推进的结构。比如契科夫《变色龙》。
6、对话式结构。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7、延迟式结构,作者给人物设置障碍,在悬疑小说中常见。
8、突转式结构,主要表现在小说的结尾,指的是情节上的反转。
9、故事套娃。大故事里有小故事。每一篇小说都有自己自成的独特结构。我们可以借鉴喜欢的小说结构去写。比如《一千零一夜》。
我的体会:我是瞎写一通的,根本没有考虑什么结构。听了这节课才知道有这么多种类,以后阅读上会有很多帮助。至于写作,不妨每一种类型都尝试练习一下。
题材
作家写的基本都是自己熟悉的题材。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徐则臣写花街。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的题材,找到自己的题材范围,深挖下去。
我的体会:我写的故事或者人物都是跟自己的职业有关的,又因为长期生活在日本,自有我独特的,也是局限的一面。人是有惰性的,如果不刻意地深挖,那就浪费了身边的资源。我很佩服能够尝试写不同题材的写作者,那真的需要足够丰富的想象力和挑战精神。
叙述
视角:全知视角(上帝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旁观者视角。
节奏:娓娓道来的节奏,慢而不拖沓。
我的体会:很多人形容我的叙述属于娓娓道来的节奏,这是因为受文章题材的影响,它们的内容不需要太着急。而我更擅长把“我”给加上去,这样可以有心理描写。至于用上帝的视角去写,我因为走不进主人公的世界里,写起来很吃力,人物形象就容易出现违和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没有缜密的逻辑性。
主题即意蕴。
小说的主题一般不离开爱恨情仇、成长、复仇、人性、苦难等等。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挖掘大的主题下面的小主题。
比如苦难,余华写《活着》的苦难,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有区别。《活着》是面对死亡的苦难,《平凡的世界》是面对生活的困苦、未来的希望等。
阅读同类的小说,主题的内涵就丰富起来。可以从自己熟悉的题材去提炼,关注小人物的人性。
我的体会:这是最难的部分。我认为主题中的意蕴不是刻意追求的,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真正进入了状态之后才能出现的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最近写文一直进入不了状态,无论写什么都是干涩的。
语言
作家的语言风格。莫言的爆炸式风格,句子比较繁复;汪曾祺的简短,文雅风格;村上春树在日语基础上加翻译风,笔调轻盈。
多读,多练,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言风格,从学习名家的风格开始。
我的体会:读一篇文章,有人读它的故事,有人在享受它的文字。我是后者。我主张语言要干净,利落还有独特性。另外,我不喜欢用太多的形容词,我在写的时候就想好好说话,把话说明白了,读者读的时候不要太辛苦。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对作者的尊重。
拖了很长时间,终于做完了这堂课的读书笔记。尤其是关于结构,因为种类太多,反倒影响了对其他元素的兴趣。但不得不说,结构的种类之所以繁多,恰恰说明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我们不应该被它们所控,而是应该带着这些元素自由地飞翔和畅游,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