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给妈妈搬个小板凳。”孩子妈在缝被子,对身边四岁的女儿要求道。
女儿无动于衷,拿着妈妈刚给她买的布丁在咬着。
上面的话妈妈不甘心,又重复了几遍,女儿有了应答,但不是妈妈想要的答复“嗯″或者"好的″,而是“妈妈,开开″。
″妈妈,开开。″女儿哭闹着要求打开布丁。
妈妈伤心,布丁是她买给女儿的,可妈妈当时的一个小小的要求,或者说小小的心愿却被女儿无视,之间的落差……
在妈妈那儿得不到执行,女儿找到爸爸,继续重复着她的"开开″。
女儿其实总是这样,得不到满足就哭哭闹闹,脾气大。
爸爸说:"没给妈妈搬凳子,不给开。”
女儿哭着闹着。
爸爸说:“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女儿继续哭着闹着。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四分钟等等等等,这个时间是多么漫长。
其实结局很清楚,孩子面前,父母永远是妥协方。
哭闹进而使得愿望得到满足,那是孩子的天性,是本能,而本能的展现也需要代价的,爸爸的选择就是多哭闹会儿,总之不会让孩子得到那么容易。
因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