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电视、电影里能看到有着各种生活态度的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其实我们也看看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亲人,看看他们的对生活的态度,看看自己能够得到什么。
1.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因为关系非常好所以经常会一起吃吃宵夜、聊聊天。
每次聊天同学都一定会说:你有钱还不快点二胎!
在同学的眼中,我收入比他高,所以我是属于有钱的那一类人,但我的收入水平在我们这个五六线城市,只能算中等。
同学每个月的收入确实不多,两个小孩再加上日常开支,收入只能说刚刚好,基本存不了钱。
同学的收入不高,但是工作轻松,“上班的时候能做很多事情”是我对同学的工作的印象,所以我经常叫他做点兼职之类的,提高一下收入,改善生活。
但我每次给同学建议,同学都能够找到各种的理由反驳我,证明我给建议行不通,然后我发现身边有好些人都是这样。
他们收入不高,并且深刻地知道生活不易,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他们已经失去动力,甚至已经没有了幻想,无时无刻都在表现出一种认命的态度。
嘴上不停在说,“不行的”、“不可能”、“没有用的”之类的话,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颓废”。
某次同学跟我聊起他妈前两年生病的事,同学说:在外面医院照顾我妈的时候我才知道,除了亲自照顾她,我能做的真的不多了。
当时的我看着同学颤抖的手,我看到了痛苦。
2.
毕业到现在已经工作超过十三年,同事们最喜欢聊的话题就是“活多钱少”。
从当年的每个月大概1000块,“作死做活才这么点钱!”
每个月大概3000块,“作死做活才这么点钱!”
每个月大概5000块,“作死做活才这么点钱!”
直到现在的7000块,“作死做活才这么点钱!”
一直没变,哪怕是中途新来的同事,也能够迅速加入这个话题之中,曾经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跟同学那类对生活无奈而选择乐观的人不同,同事们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各种的负能量。
同事心里清楚,只有工作量提升收入才能相应地提升,偶尔某个月工作少了还在自我调侃说要“喝西北风”呢。
散发负能量只是他们的一种发泄方式,内卷的压力、小年轻的追赶、上升的空间、家庭对工作的束缚,都值得他们发泄。
上多少天班拿多少天的钱,自己少上班钱就没有别人多,但如果每个人都上30天的班,钱却一样多;
新来的本科生、研究生不用几年就能考自己熬了十几年才能考的证,而且自己还不一定能考过;
想上位的忍不住转头看看每天一起上班的二十几人,自己没有比人家特别突出的地方,但领导的位子就那么一个;
这个工作非常重要,自己毕业以来就是做这个,如果失业都不知道能做什么,到时候连房贷都还不起。
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单位上面有多不合理,多么不顾我们感受的政策下来,都会有同事抢着去做,毕竟每个人的心里都是各种的小九九。
工作完成后再跟其他的同事吐槽,“作死做活才这么点钱!”
3.
小朱是三年前进入我们单位的一个女生,积极向上的她好像让整个工作的环境都明媚起来。
小朱乐观的态度让她做任何事情都有足够的动力向前冲,所以她无时无刻都在向前跑。
我发现她自工作以来,好像一直都在学习,然后考证。与工作相关的,与工作不相关的各种证书,最近又在准备考研究生。
背地里我很羡慕像小朱这样的人。
“如果不努力一点,药都吃不起了!”
小朱身体不好,每天都要吃激素维持,所以她常常说现在的工作挣钱就是为了买药吃。
“等我有足够的能力,就开一家能够养活自己小店。”
每次小朱这样说的时候,我仿佛在她的眼睛里面能看到光。
近两年我参加了好几个课程,也加了不少的交流群,让我认识到了各种不同的人。
网友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老板,也有不少50、60岁的老前辈。
每次跟他们聊天,哪怕是受到挫折后的倾诉,都能够从他们发过来的文字里、语音里让我看到,在小朱眼神里看到的一样的光。
那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光,一种相信自己明天的光。
4.
看看身边的人,再看看自己。
自己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生活的无奈、工作的束缚,自己又何尝不是深陷其中。
但正是因为深陷其中,才需要不断地找到挣脱的方法,而不是躺在里面发泄怨气甚至放弃挣扎自暴自弃。
不要被深陷其中的人拉住自己,追着那群眼里有光的人走过去。
看清自己在什么位置,找准自己想走的方向,迈开步子走上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