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
2020:人生摇曳处,风景自不同

2020:人生摇曳处,风景自不同

作者: 人中每文 | 来源:发表于2020-12-26 09:06 被阅读0次

    ——加入新网师的第一年

    人生何处不相逢

    其实很早就已经知道了新教育,以及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全民阅读推广人朱永新教授。

    几年前我在读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时,也和许多老师一样,犹如在独自跋涉的黑夜里看到了一束光,内心被唤醒,再次对自己的职业——教师这一行业充满了无比的向往。明亮而又美好——那是我从文字里对新教育产生的初印象。

    后来,我在《教师博览》杂志社举办的首届读书论坛活动中听到了来自安徽的董艳老师的演讲,她所分享的正是自己与班级孩子们共读共写的故事。原来,她是新教育实验的践行者。

    虽说是在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甚至连网络都还不是很畅通,但从她的言语里,我感受不到一丝抱怨。她的始终面带微笑与气定神闲地讲述,在我看来,就是身为一名新教育人的幸福模样。

    再后来,我又从她的朋友圈里认识了新教育实验之新父母研究所负责人童喜喜老师,她本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因为热爱教育与儿童,公益承担了新教育的许多工作比如新父母学校、新孩子课程等。感佩于她的侠骨柔肠,我有幸申请加入了她所组织的喜悦教师读写群。听过里面的好几次公益讲座,也写下了一些笔记与心得。

    无奈“喜悦读写”强调知行合一,所学所思必须要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才能有进一步的动力与资历。不仅老师、学生,家长也要一起参与到读写练习中来。我因自身条件制约,无法在班上切实开展具体活动,后续的几次群内交流与小组分享我都没法完成任务,只好默默地隐身了。

    我以为自己从此就与新教育无缘了,心中好不遗憾。但凡是关于新教育的书籍,只要是我知道的,我都看。朱永新教授的演讲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读得最认真的一本。新教育人的情怀、执着与一年一年的奋进让我一个局外人也为之感慨,心有戚戚。《新教育实验》则让我对新教育有了最为透彻、最为详尽的进一步了解。包括新教育的缘起、发动与愿景,新教育的理念、精神与行动,新教育的实施、目标与社会评价等等,该书都作了非常全面的介绍。以及朱教授的教育随笔《致教师》,我都熟谙于心。

    就像充分了解了自己心仪的对象,却始终没有开始真正的交往一样,我,对新教育,就这么远远地仰望着,仰望着……

    然,事情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了转机。请问:当幸运之神降临时,上帝会提前予以我们任何迹象吗?若在以前,我断然不敢妄下定论。但在这一次,是的,我提前得到了预告。

    2020年的钟声刚刚响过,因2019年教育行走而结缘的梦想组合团团长蒋铭国老师在微信群里发来了一则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的招生通告。他已认真阅读了里面的各项入学申请条件,并为我们提炼出了三个要点即写好一份个人阅读史、网上缴纳保证金、将所有凭证截图如期发到指定邮箱。

    有了他的这份用心,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团队里的晓军、甘诚、丽卿和我迅速响应,一一按部就班地提交了所需材料。雪霜和英俊两人因为有其他事情未能和我们一起。等待新网师申请获批的日子里,团长又做了一件让我们大家都没想到的事,他另外提交了一份我们这个团队的集体申请到新网师教务处郭丽丽老师的个人邮箱。

    果然,新网师公众号2月1日发布的该年春季学员名单里,我们几人均在其中。

    一入豪门深似海

    紧接着,按照学院发来的通知,加入QQ群、阅读一册通、关注公众号、下载学习通、提交选课申请、扫码小程序、进入微信群、安装钉钉等等,一连好几日的各种操作,又是费了一番周折。群里新学员的提问也是层出不穷,课程组长一再强调大家要少提问,多看通知,自己领悟。

    面对此情此景,我惶惶然有些怯场,流程这么复杂,我还能顺利参与以后的学习吗?尤其是我选择的两门课程《教育写作》与《听读绘说》,打卡要求、作业要求都不尽相同却同样严苛,光是关于预习作业需要达到怎样的格式与标准就写了满满一张文档。此外,所有学员还要多读书,多写作,多在打卡群发布,且得保证读、写的质量和数量。

    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我从三月份正式开始,陆续听了自己所选课程的各一节讲座与公共课程里的几场分享。虽然有脑洞大开,视野大增之益,但仍感压力与动力并存。

    至此,我也对新网师多了一份认识。这是一个求真务实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团队,这是一个但问耕耘从不计较获得如何的群体,这是一群教育痴情者的紧密相拥与各自奔跑。组织者、参与者、讲述者、聆听者,无一不是免费共享着新教育的资源与恩惠,又无私贡献着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就如朱永新教授所说:新教育是公益的。不收费,靠的是大家的行动。

    是的,感动、触动都很容易,最难得的就是行动。正式加入新网师一个多月后,我才慢慢适应其中的节奏。尽管读书、写作、听课、打卡、提交作业也都步入了正轨,但我,始终有着一种难以诉说的淡淡隐痛。比如,和简书APP里面的“跟着张文质写作”专题每天有人点评学员稿件一样,新网师里的《教育写作》课程也有安排专人每日点评总结大家的打卡日记,其程序比简书要复杂和辛苦得多。我也认真读过他们的点评总结,深感自愧不如。可以想象他们为此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或许,我所谓的隐痛就是这点评背后一双双为屏幕所累的虔诚的眼睛,以及那些即使没有担任点评员也在认真细致地拜读每一篇日记的其他学员吧。

    直到在新网师公号读到《教育写作》课程组组长王晓娟老师的笔记:《听,异样的声音,看,勇气的奖赏》,我才为自己淡淡的忧伤找到了确凿的来由。我赞同她文中写到的“审美疲劳”一说,虽然我也由衷地钦佩那些优秀“生命叙事”的作者,他们都是我难以企及的高度。也正因为大家都好,首先事做得好,然后文叙得好,所以她才会面对50篇上等佳作难以取舍,反复斟酌,数次阅读,几经思索,最终还是用“觉得都是一个味儿”谨慎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痛?当然,我并不确定王老师是否为之感到痛。但我想一定有其他老师会为自己的写作难以提高而痛过。仔细想想李镇西老师说的那句话:我们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要进行教育写作,我们不是为了成为一名作家而写作。

    新网师的宗旨也正是提升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啊。写作只是我们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呈现,一种见证。我也相信,新网师一定会有更令人赏心悦目,更令人击掌叫好的评价学员成长的方式诞生。

    除了写作打卡,新网师的课程学习其实比我想象得要难很多。不管是自己一个阶段的亲身感受,还是看其他老学员的文字叙述,这一点似乎不用怀疑。但我还没想过放弃,也没过多地考虑后果,只是想努力地珍惜这三年的时光。一切也在亦步亦趋地按照要求行进着,走一步,做一步。就像新网师执行院长郝晓东老师所教导我们的:只要坚持在做,就不会落后。

    繁华落尽见真淳

    一边自我鼓励着,一边从网师群里汲取着力量。转眼间。一个学期临近尾声,暑假里,各课程组长开始汇总学员作业与打卡,同时评选优秀学员。令人惊讶地,我居然获得了《听读绘说》课程的“优秀学员”称号。当然,比起称号,我更感激的是自己真的从中学习到了不少,记得选这门课的初衷也是因为自己正在任教一年级,绘本教学是我感兴趣并且一直在做的事。一个学期的八次课程听下来,我对如何解读绘本文本与开展听、读、绘、说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尽管整个学期孩子们几乎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呆在家里上网课,我仍然通过班级助手与微信群布置他们完成了每周一次的写绘作业,并且收集整理制作成了美篇留存。为我们班疫情期间宅家学留下了一段宝贵回忆。

    2020年8月末,正当大家都在积极酝酿新学期该选什么课程的时候,郝院长在钉钉群为所有学员做了一场直播,就选课模式的改变作出了解释与说明。原来,这学期,大家不用再根据喜好单独选择课程,而是一起共同学习几门通识课程。即所有人每周固定时间在同一授课群收听同样的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几本教育经典理论,由不同的讲师分别讲述。

    我一看列出的书单,瞬间有点傻眼的感觉。《儿童的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人是如何学习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论》《静悄悄的革命》《教学勇气》《论对话》。哪一本不是赫赫有名、历久弥新的经典论著?虽说都有耳闻,其中几本还是我曾略微读过的,但仍有一种大山倾斜迎面而来的感觉。

    看来,我真的得跳出自己阅读的舒适区了。放下以往的教育随笔、叙事类书籍,我拿起了这些令人费解的理论著作。从浪漫进入精确甚至综合,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既是毅力的考验,更是阅读能力的挑战。从《教育的目的》节选开始,到《儿童的人格教育》再到《人是如何学习的》,啃读每一本书的过程中,我都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理解力产生怀疑,为什么我完全读不懂?即使牢牢记着知性阅读的四大原则,也觉得无从下手,无计可施,无能为力......

    这种深深的挫败感压抑着我的大脑神经,令人一刻都不得愉快。我每天都在思考我的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在打卡里浏览大家的打卡日志时,我才发现有这种体验的人原来不止我一个。大家竟然都有同感!郝院长也在群里一再强调啃读的艰难与重要,他一面对大家的遭遇表示理解,一面给大家开导和鼓劲,再结合聆听讲师们对各本书的讲述,我也似乎逐渐走出了这种郁闷的心境。终于坚持住了每天至少半小时的潜心啃读,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疑惑多多,一知半解甚至全然无解。

    犹如初生的婴儿第一次吸吮母亲的乳汁,直到如今,我才真正体验到阅读与学习的滋味,是如此艰辛。这样一想,过去那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哪里算得上是在读书,顶多算是浏览文字,实属休闲娱乐罢了。而有效、有用的阅读一定烧脑的、费劲的、甚至心力交瘁的。好在,郝院长也说过这种困难都只是暂时的。等到明年,新的学年开启,新网师又会恢复之前的选课模式。到时,我又会选择哪本书的课程来进行深度学习呢?或许,当下的通读正好为我以后的选择提供依据。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以有限的时间去读无限的书显然不切实际。精选好书、开好课程,从满眼繁杂中挑出经典,共读共写,真正致力于提升所有学员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才是新网师真正的目的与追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所写“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人生摇曳处,风景自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iw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