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

作者: 小女子的碎碎念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17:55 被阅读300次

    今天参加哈孚教育峰会,一开始就被张校长的一句话圈了粉。

    他说:做教育不是功德就是罪过!

    之所以会对这句话有这么深的感悟是因为它与我一直以来的思想不谋而合。大学专读师范教育专业,我的原生家庭书香气也算浓,但是毕业之后我却一直不敢涉足这个行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一直认为做老师是要有情怀的,它需要从业者有大爱的胸怀,同时还要兼具责任与担当。传道为主授业为辅,稍有不慎就会对孩子们造成一辈子的影响。而当初的自己害怕修为不够,难以挑起这个重担,所以一直对这个行业敬而远之.。

    现在想想,何止老师如此,父母更甚,做父母不是功德就是罪过!!!

    没有哪个父母是经过培训后上岗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部分父母都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而这个想当然无非是沿袭的小时候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者自己理所当然的创新,所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像是有迹可循的,父母是什么样教出来的孩子大致也会是什么样!

    我们暂且不去考究这份方式的正确与否,现在只想让大家思考几个问题:当我们想让孩子青出于蓝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可能未必能做到我们的期许的时候是单纯的指责抱怨还是积极地去学习新的方法?明明知道方法不对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及时扭转方向?

    所以由此看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我们未必能把我们的孩子全都培养成亿万富翁,但是起码我们能赋予孩子高尚的品格,让孩子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一个人.。

    没有哪个妈妈怀孕的时候会设想自己的孩子以后一定要是哪里的高考状元或是哪个企业的老板,我相信当初的第一念头肯定是不求大富大贵,只要我的宝宝健康快乐就好。所以从宝宝一出生就给了他们世间最浓烈的爱,而孩子自然而然的成了我们心头的宝。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所有的父母都给了孩子们世间最灿烂的笑容和最华丽的赞美。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孩子们的长大,父母们好像也耗掉了所有的耐心,不知从何时起赞美变成了抱怨,鼓励变成了指责,以前那个哪怕唱一首歌都会自信心爆棚的臭屁小孩早已找不到曾经的影子。

    曾经看过一个短片,把妈妈和孩子分开,让他们分别给对方打分.孩子们给妈妈的分数都是100,而妈妈对孩子们却各种挑剔。现实中很多父母也是如此,说孩子的优点没几个,缺点一箩筐。由此可见,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面子攀比的爱,而孩子对我们的爱是全纳的。他们可以忽略掉我们身上所有的不完美只为了维护自己心目中那个神一样的爸爸妈妈。

    说到这不禁想问:当对孩子指责抱怨的时候那个初衷可还在?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找到你》,姚晨最后说了一段话:6个月前保姆带走了我的孩子,找孩子那两天里我如深陷地狱,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对我的孩子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觉得自己不配当一个母亲…我甚至觉得生孩子这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只是在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最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带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那是一种自由。但其实,正因为有了孩子,才让我了解生命的意义,才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残酷。

    诚然,孩子是折翼的天使,是来成就父母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原石,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雕塑师。从他们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我们要用手里的刀去完成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作品。而作品的好与坏在于作者不在于材料。

    我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也只是在告诫大家孩子的问题不在孩子本身。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当妈妈天天抖音刷不停爸爸天天吃鸡打排位的时候不要训斥孩子一天到晚玩手机,那都是跟父母学的;妈妈天天唠叨不断这不行那不好嘴巴像连珠炮不要埋怨孩子嫌烦那都是被情绪感染的;父母天天情绪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不要埋怨孩子内向不爱说话那都是被逼的;自己不爱看书别指望孩子嗜书如命因为他从小就没感受到过书香门第的气息…

    新时代的孩子已经远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就能掌控的了的。他们拥有我们望尘莫及的大脑,却缺乏了我们这一代引以为傲的韧性。

    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再也不适合现在的孩子,而宠溺性的教育也会让孩子找不到边界(过分的宽容无异于放纵)。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孩子俨然家里的一霸,爷爷奶奶捧着,姥姥姥爷宠着,爸爸妈妈打不得说不得,不喜欢的东西坚决不吃啊,心情不好就暴风骤雨啊,吃饭的时候必须看电视啊,电视的声音小了不可以啊,想吃的零食立马就得吃啊,想要的玩具立马就得买啊…不禁想问,天天带着这样的一个孩子累不累啊?孩子大了走入社会又能指望谁去给他当牛做马?

    浅谈家庭教育

    记得我们小时候3岁可以顶着骄阳去地里拔萝卜拾麦穗,4岁可以在家里蒸馒头做饭,洗衣服,吃一块糖都能甜到骨子里,日子虽清苦却怡然自得。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感知幸福的能力却大大降低,根源又在哪里?

    可能有些父母会说,正因为小时候太穷了,所以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我毫不质疑天下父母对于孩子的那份爱,但是爱是要会区分的,“我是为了你好”不应该成为父母掌控孩子的口头禅。见过一个奶奶带着2岁多的孩子去散步,短短几百米的路程必须要推小车原因是怕孩子跑着会累,人作为高级动物连走路的能力都被剥夺这样好吗;见过一个妈妈天天逼着孩子学钢琴原因是她小时候想学但是没机会,你想要的就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吗;见过一个爷爷把包子里所有的肉都挑出来给孩子自己不舍得吃原因是孩子喜欢,可是这个孩子才10岁就已经130斤这样真的是为他好吗?这样的爱爱的越多错的越多。

    有一句话叫“得到的太容易就不会懂得珍惜!”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

    现在的孩子习惯了得到,他们认为所拥有的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努力的,却不知道有人在为他们的这份得到在负重前行。当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有没有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去了解。孩子缺乏了体验的机会自然不懂得去感恩。而唾手可得的东西又怎么会带给孩子幸福感和成就感。

    大家都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又有多少父母把孩子放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家务是培养孩子责任感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记得前两天川川晚上回到家告诉我说“妈妈一会我自己洗袜子的时候你一定要给我拍照片发给老师啊。”我问他为什么,人家特骄傲地说:“因为老师今天问小朋友在家里是不是爸爸妈妈给洗袜子洗衣服啊,所有的小朋友都说是只有我自己是自己洗的!”我说:对的儿子,你不仅自己洗袜子还能做到每天都坚持,你比别人多了一份自律!5岁的小朋友那份对自己的自信是油然而生的。那么又有多少父母因为嫌孩子做的不够好嫌麻烦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代劳了?有多少父母因为孩子打碎过一个碗再也不让他进厨房了?

    孩子不参与家务,他自己的物品都没有能力整理整齐,那么他会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吗?孩子不参与家务,他洗过的衣服还有洗衣粉的泡沫,那么他会有追求卓越的品质吗?孩子不参与家务,他洗过的碗还残留米粒,那么他会有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吗?所以不要怪孩子考试会粗心,不要怪孩子不会检查作业,不要怪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也不要怪孩子起床磨蹭穿衣服磨蹭,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没有学会这方面的技能。

    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成为了一种畸态。你只要好好学习,别的都不用管;你看人家谁家的谁谁谁,你看看你;这个题不是给你讲过了吗,怎么又不会了…仿佛只要听话就是好孩子,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孩子,所有的东西都要一学就会,否则就不是自己亲生的!但是孩子总归要慢慢长,知识要慢慢学,成绩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只追求成绩会让孩子失去探索精神。

    当然,除了宠溺型的还有暴力型的。父母一贯奉行“不打不成才”的准则,不听孩子的声音,一味地压迫,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以隐忍因为打不过,等他大一点呢,等他到了青春冲动期可以接触社会的时候呢?最近刚爆出来一则新闻,12岁的一个男孩拿刀捅了自己的母亲13刀并在充满血腥的房间里若无其事的拿着母亲的手机给自己请假,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不禁让大众唏嘘,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当所有的焦点都在谴责孩子的时候我不禁想问造成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我想必然是与他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前段时间正好和朋友也聊到这个问题,谈到她家的租客,3个14岁的小姑娘要租房子,用别人的假身份证,告诉我朋友她们在某某机构教跳舞,我朋友心善就把房子租给了她们。过了几天去看房,发现家里乌烟瘴气,到处都是烟头,男男女女一屋子人,卫生纸扔的到处都是,墙上房顶好多大鞋印,原本好好的房子已经没有了落脚地。一问邻居才知道小姑娘在和男朋友同居。出于责任我朋友喊来了小姑娘的妈妈,将情况如实告知。妈妈明确表示这种情况她知道,但是也管不了。当时我还唏嘘不已,才14岁啊,初中的年纪却已然放弃自己,以后不会后悔吗?过了大概一个月,朋友告诉我,小姑娘被她遣走了,原因是她们撒了谎,在KTV从事不良职业,而且她们驾轻就熟,已然是老手。她们的男伴也是很小就辍学,一言不合就把房间的玻璃砸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12岁的花季少女走上歧途,但同样也跟她们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所以,当家庭教育成为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各位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转圜的余地,唯有教育不可重来!

    现代社会,未来已来,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健康茁壮成长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少年强则国强,关注教育,关注成长,还给孩子们一块自由的天空!

    浅谈家庭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家庭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jk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