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在思考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为什么获得的成果往往不能如人意,甚至让我们反过来羡慕那些不那么努力的人呢?
我从不否定努力的意义,但是努力确实不一定能给你带来你最想要的结果,或者说某段时间内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向现实低头,从此妥协放弃?
也许我们的努力只是还不够努力,真正的努力是思考和行动一起进行的,而不是停留在看上去很努力的表面功夫,所以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如何持续的深耕自己所学领域。
1.书籍学习
之前我也提到过,成长的过程可以借助书籍的帮助,因为书籍是最便宜就能获得他人丰富经验的途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本领域内专业的书籍去深度学习。比如,我最近想学习写作,我就买了一些关于如何写作的畅销书,不仅仅局限一本,或者一家之言,而是广泛涉猎这类书,从中汲取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特点等。千万不要抄袭不然会显得你毫无个性,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很难走出自己的路子,比如说演小品的杨树林,文松,宋小宝他们都有自己的演绎特色,各成一派。
书籍的学习可以让我们立即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如果你感觉自己脑袋空空,什么都没有,那更是你看书学习的好时候,如果你没耐心看,那就逼自己看,看点书都没有耐心,那你还能怎么努力。
2.人物标杆
找到自己所在领域内的人物标杆,学习人物标杆也是快速成长的途径,因为你对人物标杆学习的过程也会让你迅速吸收大量有用的信息,你可以在了解他之前做一个假设性的结论,然后再通过大量的信息整合得出最终准确的结论,分析其最终获得成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然后可以把自己目前现有的条件去推演,如果是你,你能获得多大成功的概率,由此总结出你在此过程中所缺少的资源和不足。
那么怎么才能了解到你所学了解的人物呢?第一个是作品,因为个人的作品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获取有关他的信息。第二个是微博或者今日头条这样的平台,通过他的动态了解他。第三个是百度,有一定影响力的人都能通过百度获取到关于他或多或少的信息,包括已经逝去很久的古人。
3.论文期刊
这个可能就需要比较专业性的学习了,论文期刊是很多高学历的人通过大量验证证明,并且获得学术界认可的结论性产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常见的学术期刊有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
4.刻意练习
每一个奥运冠军都是经过数以万计的刻意练习最终获得成功的,刻意练习的特点具有重复性,关键性,框架性,分类性。
重复性就是不断的总结重复练习,通过重复性的练习可以获取方法经验,提高效率,质量等。
关键性就是总结关键因素,抓住关键因素,形成自己的特点方式等。
框架性,刻意练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框架,通过框架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不断的迭代完善。
分类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需求,刻意练习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我们必须通过分类明确的方式缩小目标范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说了那么多理论性的东西,其实我们最终所获得的有用经验来源于实践和生活,但是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给我们尝试和探索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