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端午”的记忆,是在来到五莲后的这些年。上学时,在文章里读到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也读到很多古代文人诵端午的古诗。但是,可能由于小时候家乡过节氛围不浓的原因,始终未见到过划龙舟的热闹景象,门前也没有挂过艾草,手腕上也没有系过五丝,更没有吃过粽子。
第一次吃到粽子,是来到五莲后,那年的端午节,同事给了我几个粽子,打开一看,这粽子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一直以为粽子都是三角形的,这几个粽子却是长方形的,而且是两个合在一起,迫不及待打开粽子,蘸着白糖,这粽子吃起来甜甜的,黏黏的,还带着叶子的清香。那滋味,永远难忘。
婚后,第一年,见到婆婆包粽子,很稀奇,婆婆在头一天洗好粽叶,泡好糯米、花生、红豆。第二天婆婆早起包粽子,等我起床时,婆婆已经包了很多了,一捆捆粽子整齐地排列着。我也坐在旁边,看婆婆包粽子,只见婆婆拿了一张大的粽子叶,竖着放,再拿两张小的粽子叶,大的粽子叶放在下面,两张小的粽子叶就放在大的粽子叶的上面,排着左右两边,放上一些糯米再放上几粒花生和大枣,在上面放两片小的粽子叶,把下面的粽子叶包着里面的东西向中间折起来,上面的粽子叶也向中间折起来,再用绳子把两个粽子捆在一起。我看着婆婆包粽子很简单,也拿起叶子跟着包。可是叶子不听话,好容易铺好叶子,刚放上糯米,米不是从这儿漏下来,就从那儿漏下来,叶子也包不在一起,在婆婆耐心的指导下,一个粽子成型了,虽然不好看,但总起来是包成了。
粽子包完了,就是煮粽子,婆婆把粽子拾到锅里,再放上一些鸡蛋,煮了一段时间,粽叶的香味飘了出来,期待着粽子煮熟。煮熟后,我迫不及待吃了一个,蘸着蜂蜜,先满足了味蕾。
等粽子凉了后,给母亲发了一些粽子,母亲不会包粽子,母亲收到后,打电话说非常好吃。第二年,端午放假,我背了十几个粽子,抱着孩子,坐了7个多小时的车,回家看望父母,在济南倒车的时候,从南站走到北站,东西很沉,还抱着孩子,虽然很累,但想到母亲特别喜欢吃粽子,又有了力气。十几年过去了,那时一个人背着背包,抱着孩子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端午时节又到了,思乡情绪又涌在心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