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书笔记|温暖的孩子

听书笔记|温暖的孩子

作者: 欣兴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19:48 被阅读0次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非常现实的。人类的行为规律,是按照一件事情的结果,来反过去组织他的行动,最终形成性格和人格,说的形象点,人类就是“结果的奴隶”。

    温暖的孩子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安东尼·比格兰是美国预防研究学会的主席,预防科学领域发展的领导人物,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致力于利用预防科学在全球建设滋养型的家庭、学校和社区,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安东尼花费了40年时间去研究儿童兴趣、技能、能力、习惯与后天养育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把自己的研究体会,写成了本书——《温暖的孩子》,就是希望让我们的孩子内心不再寒冷,成为“温暖的孩子”——那么这些温暖的孩子们长大组成的社会,也就不再会有冬天。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安东尼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为我们解读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并分析了强迫型环境与孩子性格、人格缺陷之间的关系。

    安东尼在本书里呼吁改造我们的家庭、社区和学校人际关系环境,让创造滋养型环境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书中的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

    先来说说作者为我们提出的“结果选择”理论。先问你一个小问题,请问:人类,到底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感性的动物?换句话讲,人在生活里,到底是靠理性过日子,还是靠感性过日子?有人说啊,男人靠理性,女人靠感性。还有人说,学理工科的人,理性,比如我,我在学生时代是学机械工程的,这就是典型的理性人群;那反之学文科呢,就是感性。其实,答案都错了。

    人类行为学家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大量的试验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其实80%以上的时间,是依靠自己的感性直觉,来行走江湖,这个东西,就是所谓“感觉”。

    行为科学家们研究下来发现,在这一点上,人类其实跟小白鼠、鸽子没什么本质区别,不分男女,也不分专业,全都一样。那么,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思维,到底有没有呢?也有,但非常少见,只是在那些特别重大和严肃的决定,以及超高复杂程度的专业研究上,你才有机会,真正见到。

    科学家们就为我们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说人类的理性,其实跟老虎、狮子的牙齿和爪子,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在咬死猎物的那一下子,拿出来用用,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藏起来的,没用的。你从来没见过哪只老虎是天天张着嘴,仰着脸,把牙齿漏出来,对吧。那肯定是傻老虎。

    人类是感性的,那么感性会让你去做什么呢?它,会让你身不由己,去追逐那些感觉起来对你似乎有利的结果,然后呢,养成终身性格,在这个事儿上,你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类就是这么的投机主义,人类办事的流程永远是:先有对结果的感觉,再有行动。你说,有没有反过来的,不这么投机的人,也许有,但作者说,这种人在千百万年的人类进化里,都饿死了,都被自然淘汰掉了——能够流传到现在的人类基因,都是符合“结果选择”行为模式的。

    现在你懂得了这个,那么孩子,这种更加敏感和特殊的人群,他们只会把“结果选择”模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丝毫不加掩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其实根本没那么复杂,就是周围环境提供给他的“结果导向”一点点积累的。

    上面为你讲述了第一个重点内容,“结果选择”。现在再来看看:我们跟孩子打交道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说到这个话题,许多人可能有各自的答案。而作者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都喜欢强迫孩子。什么意思呢,根据前面讲的“结果选择”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是“结果的奴隶”,所以,如果你不去设法改变孩子对一件事儿的结果心理预期,光想用各种方式强迫孩子就范,他怎么会愿意按照你的思路低头呢,硬掰,也是掰不上道儿的。

    作者说,强迫二字的表现方式非常之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儿,比如,肉体上的,暴力体罚;精神上的,蔑视、歧视、嫌弃、嘲讽、漠视;语言上的,骂人、数落、呵斥,当然,还有唠叨。在这里,请特别注意,还有一种特殊的强迫,叫做“冷强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冷暴力”,比如跟孩子打冷战,摆臭脸,横眉冷对,等等。这些东西,打个包,在行为科学上都叫做强迫。

    这些要命的强迫行为,不仅在小家庭环境里普遍存在,在社会大环境的学校里、公园里、公共场合也到处都是。作者还指出,从全世界分布范围来看: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对待孩子的强迫现象,表现得可能要更加突出和明显一些。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那么可以回忆一下,当年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面对这些来自父母、老师、社会方方方面面的强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是不是觉得非常的受伤呢?

    没错,作者认为,由于强迫这个东西,它直接违反了人类的“结果选择”,因此是一种完全扭曲的、反人性的手段,会令人非常痛苦。

    那么,扭曲下去,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有三个:一个是在强迫的过程中,孩子还没有完全就范的时候,会激发出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孩子他不是故意想违背你的,而是人性的客观规律,在背后抗议和反弹,这不是孩子能用自己的理性去控制的事情,他根本控制不了,反弹多了,最终形成“逆反性格”,就是那种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要抬杠,都要反其道而行之的孩子。

    第二个,是强迫过后,孩子终于彻底低头了,这个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了,孩子他就回头看:噢,你看,我开始是不愿意的啊!可是我爸妈强迫我之后,我只好照办了,这招是不是挺管用呀。

    好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结果,被他重新记住了,那么按照结果选择理论,下一次,孩子一旦在生活里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强迫就会立马成为他对待别人的重要选项——他会跑去强迫他的同学、小伙伴,甚至是以后的人生伴侣、职场同事、社会陌生人,总之他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强迫他人以达到自身目的机会。

    第三个结果,就是强迫带来的持续痛苦,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能会形成孩子的反社会人格,比如像酗酒、打架、吸食毒品等。

    关于这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一个人成年之后的反社会人格,与他在童年时代遭受过的强迫行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格根本无法被整个社会接纳,甚至有些人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上面说到的,就是作者为我们指出的与孩子相处的最大问题:强迫。最后,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从这个结果选择的理念出发,作者提到的几个具体建议。

    一个是关于“儿童成功学”的问题。

    什么叫“儿童成功学”呢?顾名思义,作者说,就是把我们成年人世界里的那套成功、人生赢家之类的东西,套在孩子身上,要求他从小就树立这些理念。比如,给孩子灌输长大之后,你要当大官、发大财、开豪车、年薪百万等等这样的观点,似乎人生如果达不到这些,你就是个没用的废物和 loser 。

    作者说,千万要不得!这种在脑子里过度追求社会地位和金钱的家长,通常给孩子的温暖会更少,也更倾向于采用独裁的手段压迫孩子。很多人总觉得,必须要给孩子从小就树立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念,让他不要输在所谓“起跑线”上。但是,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恰恰相反,越是这么做,孩子的进步反而越慢,会产生抑郁和愤怒的人格特质,原因在哪?还是拿前面那个结果选择来说事儿,说白了,你们说的那些什么成功、有钱、开好车,对孩子来说,他压根感受不到你们这些大人世界里的东西,对于他,到底有什么用呢?他看不到结果,也感受不到结果,从心里就无法认可。所以搞到最后,又成了前面说的:强迫。

    那有人就说了,如果没有了成功欲望的灌输,和强调激烈竞争,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动力呢?作者说,根本不必担心。作者在美国开展了一项长期教学实验,就发现宽松的学习环境,其实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重点在于一定要培养孩子“选择学习”和“自主学习”这两个能力。

    比如,家长和老师要认真设计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真正吸引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不要让他觉得无聊枯燥;另外,还要引导孩子,让他感觉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有自我成就感、很酷的事情。这比强调成功学那套东西,要科学合理得多。

    那么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吼孩子”的问题。

    有些爹妈对于怎么跟孩子交流,感到很苦恼,一句话跟他讲了10遍,孩子就是无动于衷,然后父母就会非常恼火,觉得他肯定听懂了,就是故意不做,于是就吼他。作者说啊,千万别这么干,这是典型的强迫啊!大人总是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过高估计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很多时候啊,孩子他还真的就是没听懂。

    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应该两步走。首先,先给孩子充满爱意的关注,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之后呢,再加以正面引导,尝试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比如,你温柔地问他“你是愿意自己走到那边去呢,还是想让我抱你过去?”,这就要比说“我让你待到那边去,听见没有!”,这种吼他,要有效得多。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怎么给孩子快乐地“立规矩”?

    这里简单地介绍两个有用的小游戏。

    第一个 是“良好行为游戏”,这是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一个美国的著名实验。

    第二个游戏,叫做“技巧核游戏”。所谓“技巧核”,是一个行为学的里概念,指的是那些可以刺激良好行为习惯的非语言信号。

    (游戏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加以赘述)

    总结

    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总强迫我们,那等到我们当了父母,依然又去强迫孩子,那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呢,继续用强迫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代一代,如此反复,就成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通病。

    那么,读完今天这本书,如果您认同作者的看法,就请我们一起努力,从自己做起,从孩子做起,让不被强迫的温暖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书笔记|温暖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pa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