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就爱看连载
牛人那么牛,为什么还早起(六)

牛人那么牛,为什么还早起(六)

作者: 熊注 | 来源:发表于2016-12-11 17:01 被阅读0次


(四)最折磨的早起

前面写到的早起的牛人,都是企业家,其实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文学家。文化的力量不如武力来得实际,许多时候都听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文化的力量也不如赚钱来得现实,因为其转化是一种漫长的过程。

1

其实,大家都小看了文化的力量,当今社会,我们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对他们的文化侵略,没有丝毫的抵抗之力。美国的娱乐文化,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刷新我们的票房纪录,一次又一次的引爆我们的眼球,我们的科幻制作水片,如果和他们相比,就是蚂蚁与大象的较量。

早前一段时间,百家争鸣,国学流行。一时于丹一时易中天一时又傅佩荣,我们的传统曾敝扫自珍又重新焕发,我们的人文曾追权逐利又偶然回落,我们的思想曾固步自封又不甘于后。我们总是在迷茫和失落之间徘徊,又在传统和现代里独奏。

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一个牛人,他平实,他近人,他初心,他好学,他异类,他独立,他自由,他真实,他求真,他淡泊,他布衣,他睿智,他传统,他现代,他东方,他也西方…

这就是我们的季羡林先生。

2

他一生受人尊重,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他却力辞。

对于这样的牛人,看看他是如何对待早起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他对时间安排像钟表一样的精确。 每天晚上20点30睡觉,然后4点左右起来,别人起来时,他工作有3到4个小时了。听说北大流行闻‘季’起舞,而不是闻鸡起舞。

3

我认识他,是一件小事,一件非常小的小事,但却因为他而让人看到大人的力量,一种人格的魅力。由此,我非常率真的喜欢上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老头。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故事摘自网络)

4

他在另一篇文章《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个学者之所为学者的珍贵,也让我对一个学者毫无保留的崇高敬意,不为其他,就因为他的认真和严谨。一篇论文,既要有探索者的的推陈出新,又要有匠人精神的打磨,更要有科学家的严谨。在这个快餐速食的时代,这样的精神稀罕与宝贵。正如他在里面说的:

写论文,他们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东抄西抄,饾饤拼凑,尽是冷饭,虽洋洋数十甚至数百万言,除了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精力以外,还能有什么效益呢?

又如他说的: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当我读到这些时,内心是深深的折服和震撼。是的,强烈的震撼,内心汹涌澎湃,遮天蔽日。

5

因为在我俗世的眼光中,我一直认为,地位高而又聪明的人往往取巧。金庸先生塑造的黄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这样的人绝对不会下笨功夫,所以与严谨更是搭不上一丝关系。可看看季羡林老先生,严谨,聪明,务实,淡然。就如一代高僧,世外高人般,却又切实生活在人间。

6

在回忆当时年少学习如此冷僻的语言,如此吃力不讨好的研究时,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

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补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似乎有某种联系。其中消息耐人寻味。

(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翻译了大量作品。)

而对于早起,我们就以他的好朋友贺剑城评论结束:

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是的,他的早起就是一种自我要求,自我折磨,自我超越。犹如当年的唐僧西天取经,百折不挠,千转万回,此志不渝。

(未完待续)

(文字感悟为对迪原创,部分节选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与摘抄部分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牛人那么牛,为什么还早起(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rj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