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咪蒙老师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文字风趣幽默,让读者开心愉悦。这样的文笔风格,和韩寒老师挺像的。他们仿佛都赋予了文字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忍不住读下去。
这也是一本很好的自我成长之书,关于努力、工作、时间、人脉、原生家庭、兴趣爱好、情绪情商、说话之道、爱情、婚姻……以及如何开跨一家公司。如果我们把这些方法实实在在运用到生活中,一定会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所谓知行合一,我想这也是人要读书的原因之一吧!
曾经追过咪蒙文章的都明白,当年阅读量有多么惊人。为什么她的文笔如此吸引人?为什么她能把文字玩得如此得心应手?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了。
原来从大学开始,她已经是中文系的高材生,文学硕士。毕业之后,任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在媒体呆了12年,当记者和编辑时,娱乐、时政、家居、美食、教育、城市、剧评、影评、亲子、历史、爱情……这些题材板块她都写过,而且长期保持每周细读两本书的输入习惯。
按照一万小时理论,算起来,人家在媒体️写作领域,已经刻苦练习过几万个小时了。这也是咪蒙老师能够在自媒体领域迅速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都说一个人热爱什么,时间是看得见的。我想咪蒙老师这辈子最爱的是文字写作吧。
让我们看看努力到不自知,努力到变态的咪蒙老师是如何对待写作的。
“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每天晚上写稿写到眼睛都睁不开,到了半夜一两点,看着电脑上的字已经开始模糊了,大脑已经不反应了,才无奈地点个小龙虾,立马满血复活,接着写。
现在的我,刚做完手术,医生说让我做一个后续治疗,我就一边做治疗一边跟助理讨论工作。做完治疗打吊针,我拿出电脑一边打吊针一边写稿,被护士骂了,护士说,你输液的那只手不能动。也对哦,怎么能一边输液一边打字呢,于是我就单手打字了。
现在的我,在出租车上写稿,在机场候机厅写稿,在高铁上写稿。朋友说,你就是一个行走的写作机器啊。被她这样一说,我也觉得自己有点儿变态。我强行给自己放了个假,去杭州旅游。在一家烧烤店,等肉烤好要等10多分钟,我就条件反射掏出电脑开始写稿,然后又被朋友骂了。第二天我不敢带电脑了,在景区的时候我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于是我掏出手机接着写稿。朋友发誓再也不跟我去旅游了。”
“我从很多年前开始,就是那种看韩剧都会记下好台词,看天涯八卦都会记下好句子,看路边的广告牌都会记下好修辞的死变态。我以为,凭我这么多年的积累,写个剧本不是很容易嘛,秒杀那些傻×编剧嘛。并不是。任何一行要做好都很难,需要绝对的专业度。同行的编剧,要么是多年科班出身,人家专业就是学这个的;要么就是在这行待了很多年,有专业的积累。”
“现在写剧本,每天都像最极端的强迫症一样,去死抠一句台词、一个笑点、一个小情节。
当对方拿到剧本说“挺好了不用再改”的时候,我们还会自虐式地再审视几遍,看能不能改得更好一点儿。
哪怕多一句金句,也是多一个被观众喜欢的机会啊。
当我们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我们还是嗑一粒止痛药,挤出睡眠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学习新的技术。
这没有什么牛×的,这就是这个行业应该有的态度。”
“我创造了每周写8~12个版的稿子,每周写两三万字的变态纪录。
有一次我连续49个小时写稿,两天两夜,坐在电脑前,喝了8杯咖啡,没有睡过一分钟,就为了写一个广告软文,可以拿到2000块。
我还兼职给几家杂志社写稿,每个月写几万字。那段时间杂志编辑都爱死我了,因为我太勤奋了。我成了一台写作机器,周围朋友都说我想钱想疯了。是的,我确实想钱想疯了。我得给我妈买房子。
还好,我妈住在十八线小城市,那时候房价才2000多块一平方米。我花了大半年,又找朋友借了些钱,给我妈付了首付。3年前,我第一次拿到剧本费,就给我妈换了套大房子。
上个月我妈过生日,我给她打了一万块,我妈说不用了。我说,我对你的感情就应该用钱来表达。”
“我每天从早上9点到夜里1点,都要跟编剧团队开剧本会,讨论剧本。
我每天只有中午两小时和晚饭一小时可以给公众号写文章。如果没写完,只有睡得更少。”
如果人人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到像咪蒙老师一样如此忘我,那么人人都将变为天才。
最喜欢上面的那句:“我对你的感情就应该用钱来表达。”
好酷有没有?有时候对一个人好,没有太多其他的弯弯绕绕、花里胡哨,就是这么简单直接。每次小可爱要买什么东西,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下单。买不起的,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拒绝,要么好好说买不起,要么想一个绝妙的理由暂时不能买,只是想告诉她,她值得拥有一切。那些身外之物与其比起来,算什么呢。
韩寒老师说,最好的爱是陪伴,后面可以加上一点,那就是买她想要的东西。其他的感情,亦是如此。这个社会,挣钱有多么不容易,用真金白银去爱你,愿意分享自己胜利果实的人,才是真爱你。
才女咪蒙,还做过一个惊人的举动。待了13年的城市,说换就换,放弃深圳的一切,成为史上最老的北漂之一。没有经历过的人,不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可是,她做到了。重新适应一座新的城市,建立新的朋友圈,听听京片子,学习儿化音。没有车,可以坐地铁,没有房子,可以租一个房子。而且新的公司运营得风生水起,如果没有发生那件事情,我们在人前还能见识到咪蒙老师堪比明星的超高人气。
是啊,北京这个城市真的挺美的。特别是秋天的银杏叶落满地,雪后的故宫,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万里长城,威严庄重的天安门……
想去一个地方,只要你想,是一定可以去的。当你开始行动时,各种信息就会突然显现了,我想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吧!这个世上,只要你敢,再大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
“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所以我只在乎现在,我只享受当下。”是的,我们总是喜欢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焦虑,这样非常不划算。且不说那些担忧可能永远不会发生,连享受当下的快乐都搭进去了。如果每一天活得充实快乐,执行了自己的任务,离想要的目的地越来越近,那未来真的没什么好担忧的,一定会越来越好。如果当下的时间浪费了,混吃等死,恕我直言,未来真的堪忧。
“不管多少岁,不管在什么年纪,我都会努力,因为我只不过是想成为自己喜欢的那种人。40岁的时候,我会感谢那个20岁的努力的自己。60岁的时候,我会感谢那个40岁的努力的自己。80岁的时候,我会感谢那个60岁的努力的自己。很喜欢一句英文谚语:种树的最佳时间是25年前。仅次于它的最佳时间是现在。”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总觉得好多事情要做,时间不够用。有一个新鲜的想法时,算算时间,觉得是不是太晚了呀,于是拖着拖着一直没有开始。如今不再担心太晚,如果真爱,现在就是最佳的黄道吉日。错过现在,才是最大的损失。如何不再让人生的字典里有后悔二字,那就是开始了有意义有成果的事吧!
书中讲到的人脉、事业、爱情、婚姻……其实汇聚成一个中心点——我。我才是万物的中心,我越来优秀了,自然吸引到相匹配的一切。是的,人真的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如何让自己更美好,更有价值,才是我们永远要考虑的课题。
远离那些内耗我们的事情和人,集中精力去做长期主义的事情,每日看得见的进步,才越来越有底气。有一天你发现,真正度过那些难关的日子,只能是自己。没有自己的中心点,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当下的匹配。看不上这样的匹配,很简单,提升自己,终会汇聚到自己喜欢的大海。如果一边抱怨当下,一边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你只配当下的环境。
咪蒙老师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她没有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之下,而是一直在努力,努力考上大学,努力读自己热爱的中文系,努力写稿,进自己最爱的媒体。努力开公司,努力成全网最红的网红。
《超级演说家》里刘媛媛说:“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个⽐别⼈低的起点,是希望你⽤你的⼀⽣去奋⽃出⼀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故事不是⼀个⽔到渠成的童话没有⼀点⼈间疾苦,这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百⼆秦关终属楚;这故事是苦⼼⼈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咪蒙老师也活成了一个绝地反击的传奇故事,所以她的书中也充满了这样的传奇。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就说他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注意,是每天哦,晚上10点之前睡觉,日复一日。”
““国民爸比”马云的儿子马元坤,算是中国顶级的富二代了吧?据说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就是学霸,现在在伯克利大学读书,据周围人爆料,评价他是四个字:低调、勤奋。如果说富二代生来是兔子,我们生来是乌龟,即使我们再努力也追不上兔子,那也可以是乌龟里跑得最快的那一个呀。再说,我们也不用把目标放在超过兔子上,作为乌龟,我们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不要停止奔跑。”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至少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你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专业沉淀。很多我们看起来牛×哄哄的天才,天赋异禀、横空出世的那种,背后都是扎扎实实的专业训练。音乐神童莫扎特,听上去很有天才很牛吧,横空出世的那种,其实在他6岁生日之前,他身为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钢琴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博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菲尔普斯,为了成为最牛×的运动员,他每天七八个小时泡在泳池里,每周7天,每年基本365天都在训练。枯燥单调的训练,潮湿压抑的空气,周而复始的动作和单一不变的场景——多无聊啊,然而他可以坚持下来。”
拜读了这么多传奇,真是三生有幸,那些传奇总会影响你,改变你,让你尽量让自己也传奇一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更有精神财富。这本书的精髓是乐观、自信、努力、奋斗,活成闪闪发光的自己。犹如咪蒙️写这本书时的心境:做的是我最喜欢的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写书,这样的人生,很爽。
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面对这个功利的世界,你要像咪蒙老师一样,找到人生挚爱,并为之去努力奋斗一生,如此才不算白来一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