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作者以自己回忆的模糊视角给我们讲述了他的父亲,感觉非常真实。
开篇写了两件“寻常的日常生活的片段”,一是遗猫事件,二是父亲的信仰。然后插入简单介绍父亲的原生家庭,自然引入讲述关于祖父意外身亡后,六兄弟关于谁子承父业的问题及父亲小时候有被遗弃的经历。
最终让作者和读者都明白了为什么突然发现弃猫自己跑回来后父亲“神情中的惊讶不久就转为叹服,最后好像还松了口气”的感受。惊讶她的神速,惊叹她的勇气,最后被折服,足见父亲内心应该是舍不得它的,只是逼不得已,或许就想曾经自己那段被遗弃的经历。作者心目中父亲是一个有信仰,有责任心,沉默,敏感的人。
在祖父去世后关于寺庙继承的家庭问题,作者的还是用回忆视角,让人不知道事情的真正来龙去脉,但从母亲“哭着哀求”的细节,从大家觉得是个“沉重而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谁都没有主动提出”到“一波三折”让我感觉到家庭内部纠葛确实像一部难念的经让人头疼,不管名人还是普通人,有钱没钱。所以最终还是只有遵从传统——由长子继承(或许客观条件上他并不是最合适的)才能平息。
我不了解日本当时的情况和传统,站在我现在的角度来说,继承寺庙主持挺好啊,受大众供养,还能远离纷繁的世事,精进修行就行了。
Day2作者调查父亲从军记录的篇幅。其中指出父亲第一次服兵役一年完美避开了南京之战;第二次服兵役因为某些不确定原因只有短短两个月便结束了,于是又和另外两三场几乎全军覆没的战役完美擦肩;第三次服兵役确没过多久战争就结束了,又返回了校园。而且三次基本都属于辎重兵范畴,意思是几乎“不直接参与前线战斗”的只负责补给,警务之类的任务。关于这些我首先想说作者父亲运气很好啊,第二我想说能作为施暴方能正视历史也算不错,第三是父亲的兵种也不能代表没杀几个人。其实也其中刻意提到父亲目睹处决中国战俘的事件,还分享给幼小的村上,是否是如作者所说是接受这样的沉重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和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呢?从而让大家更能理解开篇说的父亲的信仰问题。
如果父亲所做的这一切,与所想的和作者认为的一样,如果作者所持的观点都是真的,那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不敢想反之,日本的军国主义,民族排他性能这样轻而易举正视到这个程度?就算可以,是个别人,但是他们民族的大部分能接受一个知名作家这样的观点吗?
也许是我不太了解目前中日关系,或者日本人对待侵华历史现在绝大多数的态度,但我读到那些内容就是那样想的。
单纯的,父亲母亲都是文学爱好者,给了作者一个完整的家,这一点我很喜欢。
Day3在父亲最后的日子,和父亲和解。不过作者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也算个成功人士,双方都应该没什么遗憾了吧。
后面作者借用雨滴大谈了一段人生的哲理,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但都有自己的故事,因为有历史迭代,有死亡,我们更应该接纳,铭记,珍惜关于自己的一切,因为正是那些东西,你才是你。如父亲所经历的那些一样,不知道是否要表达这个意思。也谈了曾经的一段记忆,一只普通的猫的死(不过也可能没有死),这是不是日本的通病,对物哀之美的用之过度,因为总觉得这最后一段,特别是最后一句稍显突兀,高度稍高,太有美学效果,和前面的战争调调不太搭。(参考《雪国》最后一句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