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参加一个训练营,有分组PK,其中有一个团队作业需要从学员中出2名记录员,小组中有一位学员主动报了名,另外一个名额迟迟没有定下来。于是老师说,另一位记录员人选由大家投票决定吧。
一轮投票下来,小A得票最多,可是他拒绝了,说,要记录这么多,很容易会漏掉些内容,不如大家每人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发出来,这样就不需要一名单独的记录员了。
老师说,要是觉得记不下来,可以录音。而且记录员有加分。
小A还是觉得量太大,担心记不下来;还说,在讨论过程中看谁的观点最有价值,应该给他加分才对。
老师说:这是训练营规则,需要两名记录员互相配合,如果每个人都记录,这个加分也不会分配给大家,只能浪费掉。
小A不语,这时老师有点不耐烦,对其他学员说:你们都同意小A的观点吗?
学员们沉默。
老师又说:大家投票决定,每个人都要投。同意的投1,不同意的投0。
学员们一个接一个投票,每个人都投了1。
为什么这些学员没有人站出来提出不同意见呢?
《助推效应》一书中提到,所罗门·阿希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被试先拿到一张画有一条线段的卡片,然后,又拿到另一张卡片,新的卡片上画着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然后,让被试判断卡片2的3条线段A、B、C中,哪一个与卡片1的线段长度相同。
实验分两种环境,一种是只有被试一个人,这时他回答的准确率高达99%。这也说明这道题很容易。
另一个环境是7个人同时参加实验,其他6个人都是安排的助手,他们先回答并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被试的正确率只有36%。
这个就是从众效应。
所罗门·阿希又根据实验进一步得出从众效应的三人法则,即如果有三个及以上的人做出某种相同的行为时,其他人也会跟着做出这种行为。
从众效应在商业被广泛使用。比如,某著名奶茶店雇人排队买,给人造成非常抢手的印象,路过的人也纷纷加入,有人甚至愿意排队几个小时,只为买一杯20几元的奶茶,还会兴奋的在朋友圈晒一下。这种行为身处其中的人会觉得很正常,而在外人看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类似的,还有像星巴克招募气氛组,让他们在星巴克内带电脑做成像在办公的样子,以显得有人气。
在逛街时,如果一家店里有人试衣服,路过的人也会进去转转,如果一家店冷冷清清,其他人可能直接把它忽略掉,也是不自觉地受从众效应影响。
但在组织决策时,从众效应则有可能带来危害。比如开会时,领导提出他的观点后,团队成员看到其他人都接受领导的想法,即使有不同观点也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质疑,是不是我有哪里考虑不周到?因而大概率会附和,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如果团队领导判断准确还好,如果判断错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团队讨论时,应该事先声明鼓励不同意见,避免领导过早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在需要大家投票决策时,最好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在结果出来之前,互相之间不知道其他人如何选择,也是防止受到他人影响。
在《助推效应》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比如锚定效应、相对性原则、因果关系等等,帮助我们认识并了解这些非理性因素,从而在决策时找到摆脱束缚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