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录汇总

作者: 麻三岁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22:33 被阅读0次

    2018.1.6《把时间当作朋友》

    总共阅读6遍,完成逐字稿4000字一篇,打通了大脑中的很多关节。至此,告一段落。

    ——————————————————————————————————————

     2018.1.5 我眼中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第六遍,初稿1,部分,待续。

    把一本书读六遍,已经是我最高的记录了,即使是专业的教科书,也从未看过这么多次,深入思考得这么深入。可是,就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六遍当然还不够,只是需要停一下,理论落实到行动上之后,再回顾,才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一.最初接触,我是把这本书当作时间管理类书籍来读的。

    我自己在加入行动营之前经常会出现时间管理上的问题。

    比如,周末休息两天,周五就会放纵自己,看电影看电视剧看综艺看到凌晨两三点,然后周六睡到11点,做一餐丰盛的早午饭,大吃一通,中午从来都不是我大脑清楚的时候,吃饭怎么能不就着视频?而吃饱了血液流向消化系统,正是开启第二次睡眠机制的好时机,醒来,一天已经过去了。晚上,良知回来,告诉自己说,总是略知皮毛也太丢人了,早就打算周末专攻一下专业,翻开书,看上一页,渴了,起身去倒点水,找点水果,边啃水果的时候刷刷朋友圈,想起前两天淘宝的快递该到货了,点开淘宝,又觉得衣柜里少了件衣服,刷刷刷,期间,母上大人来电话,向她汇报了自己的近况并嘘寒问暖一阵,之后楞会神儿,想到自己孤家寡人时间略长了些,冷落了一众闺蜜好友总是理亏,于是,“喂,小丽啊……”,再看表时已是半夜。第二日,开始焦虑,意识到时间不多了,又迟迟不愿意开始, 磨磨蹭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终于某一时刻,惊呼“没时间了”,只一遍遍躁狂地对着空气发问:“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的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哪个瘪犊子偷了它们?”

    你有跟我类似的经历吗?

    不过我总还是幸运的,几个月之前行动营以外力的形式促使我完成了很多搁置“多年”的任务,但我仍然想知道如何用内力克服时间管理上的缺憾。《把时间当作朋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召唤的。

    这本书还真是给力,前一半内容就提供了时间管理的实操方案。

    001想要正确地估算时间,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从陌生到熟悉,就需要花费时间学习,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002所谓拖延,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究其原因,常见的是怕做错、怕做不好。可是,只要做事,就会出问题。不如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003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回避困难。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004面临任务时,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005主动并行任务:简单机械的任务(如跑步)和复杂灵活的任务(如思考)搭配。单线程:大脑一次只处理一项任务。

    006记录时间开销(Mr Time)、记录时间预算,以便更好地感知时间。

    007切实可行的目标的判断标准之一:已经有人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若尚无制定合理有效计划的能力,那就一切从简,去做就是了。

    008利用列表进行管理。时刻牢记,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009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并不断优化。

    010为每一个子任务设计一个验收标准,待自己任务完成时,拿出来对照一下。它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以及更加专注。

    二.可是,后半部分似乎与时间管理并不相干,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竟然花了超过一半的篇幅来讲自我管理,这是何道理?

    ———————————————————————————————————————

    2018.1.4《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五遍,完成。

    001

    “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我打算用这种方法去重新梳理麻醉学,准备一年以后的中级考试。也作为内化这种方法的实践。

    这些都只是一部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读过这么多遍,积累这个词对对自己大脑操作系统的影响越发深远。睡觉的时候竟然梦到了升级,也算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昨天夜班的时候跟师姐聊到了以后的打算,还有一年半规范化培训就结束了,是考全日制博士折腾一番?是继续小步快跑?尚未想明白,但是无论哪种选择,需要做的事情就在那里摆着,我终究不会放弃我的麻醉专业,那就下力气攻克它。而读书,提高各种能力,不知道具体有什么用,只觉得应该这么做,那就去做。还有说了好几个世纪的健身大业,周末终于要去落实了。

    其实,日久见人心,自己最在意的就那么几个方面,几乎都浮出水面了。

    ——————————————————————————————————————

    2018.1.3 上24小时班,未读未写。

    ——————————————————————————————————————

    2018.1.2《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五遍,筛选

    001交换才是硬道理

    这其实是一条教我们如何利用目前的资源去实现愿望的方法论。

    具体做法是,做两个列表,分别列出“我有的”(我的资源)和“我要的”(我的目标)。仔细审视“我要的”列表,分三类,一类是无法用“我有的”交换的,或者不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这一类划掉。第二类是近期可交换的,并且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这一类,脚踏实地去做,达成愿望只是时间问题。第三类是无法用“我有的”去交换的,却又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这一类,就需要考虑用什么方法再增加积累,使资源足以交换。

    举个例子,我想要的是写篇英文系统分析的文章,我有的资源是研究生期间积累的查文献的方法和英文文献阅读基础、网络上查找的教程、师兄的范文,用我现在有的这些资源,足以完成英文文章,需要的只是去做,和时间。

    另一个我想要的,是拿到国自然基金,我的资源是研究生期间积累的试验设计的基础、研究方向一定的知识储备、国自然项目指南、历年申请成功的项目概要和成果的查询方法、教程。目前“我有的”只够换一个一般水平的国自然基金的标书,尚不足以交换国自然基金的审批,因为即使相对简单的国自然青年基金,除了标书以外,还需要博士学位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经历(或者更直观的说是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章),那么,我需要继续积累的,一是攻读博士学位,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并发表文章。当然,投机取巧的话,与一个有这两项资源并且愿景相同的老师合作,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我现在正在做这件事。

    这么看来,只用“我有的”和“我要的”这两个表,加上思考分析,付诸行动,达成目标指日可待。

    ——————————————————————————————————————

    2018.1.1《把时间当作朋友》,第四遍,完成

    001学习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启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学习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体验、试错、观察、阅读是学习的常用途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是思考,正确地思考,借助于科学方法论正确地思考。正确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就算是经验,也并非都是正确的。

    那么,学习的能力是什么?是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实践运用能力。

    002思考

    中学时代曾经学到一个叫做人云亦云,我们经常被教导说,不能人云亦云。这里的人,不光是身边的普通人,也包括权威。“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仔细拆分这个过程,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概念是否清晰,逻辑尤其是因果关系是否混乱。

    拆分处理过后,也许会得到某些感悟,但最好得到某些道理,普适的道理。

    003交流

    交流首先在于倾听。倾听的基础在于听全貌,重点在于听要点,目的在于预期,雷区在于早期质疑。

    而说,“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而交流,是双方的往来,若其中掺杂了太多的情绪、太多的自以为是、太多的固执的看法,那么基础就不复存在了。

    为了能更多理解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习惯,增加阅历、博览群书是好方法,可以增强理解能力,有更多用来类比的信息可以调用。

    ——————————————————————————————————————

    2017.12.31《把时间当作朋友》,第四遍,P117

    看了几遍之后,才知道,《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说的根本就不是管理时间的问题,而是如何自我管理。关键词:积累,心智。

    001困境

    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没时间了”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巨大的压力与极度的恐慌让很多人“饥不择食”,甚至采取并不奏效的超乎异常的假勤奋。

    造成此困境的原因似乎很简单:没有按时开始,错误估计耗时,执行过程出现差错。相应地解决方案似乎也简单,但为什么往往不奏效。因为我们对问题的原因分析并不准确。

    我们总说自己对时间的管理不够,可是,你管理或者不管理,时间总是自顾自流逝。如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故事,时间无法管理,我们可以管理自己。

    ——————————————————————————————————————

    2017.12.30《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遍,完成

    001莫要以偏盖全

    若同时看到了一件事情的结果B,和导致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A,千万不要以为A就是导致B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原因。因为可能有原因B、C、D的存在。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可是,我们眼见的可能只是一部分的事实。比如,你路遇一倒地老太太,和旁边一个正在帮扶的小青年,你可能会慨叹,青年一代似乎也并非“人心不古”,可是,事实除了是小青年好心扶老人,也还可能是,老人碰瓷,也还可能是小青年是肇事者,也还可能是肇事者已经逃离现场,小青年是路见不平。事实有时候也挺难全部展现在眼前的。

    002我与大脑的游戏和斗争

    通过这两天的观察反思,逐渐能摸清楚一点我和大脑对行为的控制模式了,尤其是一整天休息不上班的时候。

    如果不加干预,行为会习惯性受大脑控制,跟着感觉走,比如,饿了,做很多好吃的,大吃一顿,而不考虑健身要求的饮食控制,无聊了,看一整天的视频,而不考虑作息时间安排。

    明确了目标之后,自己慢慢有根弦,时不时地告诉自己,我要健身,我要读书,我要学习,然后,行为方式就变成了:饿了,做很多好吃的,大吃一顿,然后内心一顿愧疚,觉得有负于自己的饮食计划,当同时又告诉自己说,周末了,可以适当放宽一点。无聊又不想学习了,看一整天视频,往往同时也伴随着自己一整天的不安。常常自我责备,又拖延着没有开始看书学习,又放纵自己耗费了一天的青春时光。

    等到终于意识到,我可以控制自己大脑和自己行为方式的时候,事情变成了:饿了,第一反应是要做很多好吃的然后大吃一顿,但是同时自己又很清楚地意识到,其实,这只是大脑好逸恶劳的自然反应而已,我想要一个体能好的身体,首先要控制体重控制饮食,既然我可以控制大脑,那么,听从我长期的目标安排应该是可以做到的,那么,就先做一些好吃的,可以稍多吃一些,只不能过量。不想学习又无聊了,看视频,看到想起还有书没看,不是自然跟随直觉继续沉溺下去,而是我来控制大脑进而控制行为,于是,看视频说停就停,看书说看就看,似乎拖延症这个东西,在思维的转变是可以得到治愈的。

    你肯定被我说晕了。参见《孰主孰仆》一节,摘抄两句,“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

    2017.12.29《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遍,至P134

    001

    我原来觉得,看一本书,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想法新的观点,就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而且常常止步于此。

    我今天突然想到,若我不单取一瓢,而能够领略到作者的核心观点和精华,正如一睹大海之汪洋,则是十分幸运了。

    002

    放松心态去看去听作者的文字与观点,是我读书比较好的状态。这几天有点急躁,当读书变成了读完书,那么读书的意义全无。

    003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这一点说的很对,也深有体会,是优化时间利用的好办法。

    ——————————————————————————————————————

    2017.12.28《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遍,至P108

    “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

    今日有两个很重要的体会。

    第一个是,我这两天给了自己充足的理由,下班后抽出一个小时来做饭吃饭看电视放松。但是往往放松会过了头。我拖延着不看书倒并非是“恐惧做错、做不好事情”,而是看电视放松本身更简单,可以即时获得满足。此类事件倒也好解决,喜欢放松喜欢简单喜欢得到即时满足感不过是大脑的想法,而我作为大脑主人的想法是获得长久的成长,那么,跳出习惯性顺从大脑的直觉就好。

    第二个体会,是,22天早已过半,我常对自己说的话是,我要按照自己的节奏,不能着急。但同时,读《把时间当作朋友》,却没有真正把时间当作朋友,去踏实地投入和积累。今天读书和听音频过程中,10000小时定律在反复出现,不谈其科学性,这种长时间的投入是需要我去反思和实践的。我调整了时间安排,把专业技能的提升调到了头脑干净的早晨,两个小时。晚上骑行后,8-10点两个小时读书。这样,就是完完整整的不被打断的四个小时。如果想要做些别的,或者想要在读书和专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就需要从其他地方抠时间了。

    ————————————————————————————————————

    2017.12.27《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遍,至P53

    001

    控制自己的大脑与“跟着感觉走”,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

    就像常常加班后会很自然地排斥讨厌加班,于是产生“凭什么总是我”的想法,并且会经常性出现类似的负面情绪。

    后来有一天,有老师说,最近怎么没听到你唱歌,我突然想到了实习的时候,也是天天加班,但却是天天唱着歌上班唱着歌下班,很快乐。于是,我对比了一下两种心态,想不出为什么加班要不高兴,本来就比较累,再让自己处于一种不开心的状态,是亏本的。于是,跟自己说,爱加班不加班,随便,反正改变不了现状。后来,心态果然好很多,并且发现,大家都在加班,不单单是我一个,没有被谁刻意欺负,有点矫情了。

    这就是我与大脑孰主孰仆的区别吧。

    002

    正如“速成绝无可能”,未知也并非全都可以立刻解决,很多未知需要建立在厚重的积累上,很多未知甚至永远不能解决。所以,面对未知,要做的不是钻牛角尖式地去问问什么,而是可以暂且记录下来,带到积累量足够了,以后的某一天会突然想明白。

    所以,我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放两个本子,除了现在手边的用于记录下一阶段任务的(读书中想到的想要去做的事情,先记录下来,读完之后再去整理,可行的可酌情划到下一阶段计划里),再要加一个记录问题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003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004反思

    今日读书,在心境平和的时候开始能关注到文章的脉络了,就像昨天说的听话听音,看到脉络之后是可以进行基本的预测并且更加关注重点内容的。

    另外,今日骑行过程中听一个音频课程的时候,更多的是思维发散,并不逼着自己着力于捋顺其逻辑和隐含的信息,因为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能想明白很多事。继续观察这两种方法的效用吧。

    ————————————————————————————————————

    2017.12.26《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二遍,完成,梳理

    001

    在身无长物的最初,打磨自己的能耐,“独善其身”。

    002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与此类似,当输入大脑中的知识越来越多——无论是无意识的输入还是有意识地“死记硬背”——知识融会贯通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无意识的输入不可控,主动的输入是可行的:在某个方向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是积累的过程,也是把时间当朋友的过程。

    那么,把一本书读十遍是否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断主动输入,最终获得融会贯通?

    003

    “大多数人以泼冷水为乐”,那么尽量鼓励身边的人。那么让自己成为不需要被别人鼓励的人。

    00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在选择上,可以利用黄金分割法,工作导向的人,61.8%时间花在工作上,剩下的时间给生活。

    在做一件事情上,也可以利用黄金分割法,我不需要做到100分,我做到61.8分就可以,也可以说“稍好一点”,还可以说“略高于平均水平”,不一定非要做到极致,因为往往不需要。还记得多维度发展吗?每一个维度都做到前38.2%,两个维度就是前14.5%,三个维度就是前5%……同时,还可以不焦虑。

    005(摘抄)

    “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平气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如何议论根本没办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

    006(摘抄)

    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的收获不是365点的简单增长,很可能是如同复利的指数级增长。

    “复利的力量和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甚至让人感觉聊胜于无,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

    007反思

    今日心态上不再一味求快,把之前头脑中用来对抗和焦虑的注意力省下来了,形式上只写几句话联想感悟,目前来看,效果更好。

    ————————————————————————————————————

    2017.12.25《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二遍,至P265,梳理

    001交流守则

    遇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者,停止交流;遇“自以为是”者,停止交流;遇讨论看法而非事实者,停止交流。

    想起了扁鹊——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事实是,病不能说不治就不治,但交流可以看心情,说停止就停止。

    002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联想、迁移应该也是近义词。

    003听话听音

    “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于是在记住要点的基础上,听到或者想到了隐含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进行“预期”。如此,我们才可能降低错过往往放在最后的最重要的信息。

    004两则摘抄

    “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话说出来之后又没有人听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自我评估标准。”

    005反思

    今天的读书,是进入文字和浮在文字表面交替进行的。随着对书中内容的熟悉,可以一遍比一遍快,但目前来看,为了追求速度而只看大标题的做法不可取,看过之后什么新的东西都没有获得,如此看过再多遍也仍是原地踏步。可以慢一点,但要有进步,继续加油。

    ———————————————————————————————————————

    2017.12.24《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二遍,至P207,梳理

    001学习的途径

    体验、试错、观察、阅读、思考。

    由前四者得来的经验或者知识并不总是对的,很多知识是与现有经验相悖的,所以,书中提到“人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我觉的不局限于学生时代。如果觉得科学史和科学方法可能会无趣的话,从理工科思维开始入手会不会是个好办法?

    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从学校走出后,我们更需要自学的能力。目前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阅读与写作,这两项在自学能力中最重要的位置,只是,这里的写作,指的是“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我们常说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许在一个平台期进行很长时间才会积累到质变,当我们知道学习的曲线过程之后,当我们知道努力之后并非不断进步,长时间没有进展之后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失望了。

    002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成长的路上少不了大牛的指点,尤其当我们还说小白的时候,大牛的经验传授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益处。我们可以崇拜大牛,但是,盲目追随大牛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大牛推荐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之前网络上有一个小规模的调查,说是关于问路,男生更喜欢东南西北的指引,而女生则更喜欢标志性建筑或者左右的方式。我们不去讨论其结果的科学性,但是,借由这个例子,我们更能理解,人与人的接收过程与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大牛的方法自然是其已经证明了的对他自己而言有效的方法,那这个方法不经调整适应,直接拿过来用就一定是有效的吗?

    大牛说的话都是对的?一方面,我们早就知道,判断一个观念或者一句话的正确与否,要看其存在的边界,其存在的前提与适用的范围,断章取义不可取正是因为砍掉了背景和上下文。另一方面,大牛是大牛,正确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003概念

    “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这段受益很大,并不局限于其本义,更在于由此引发的联想与迁移。

    在一些技能的学习上,我通常还没学会走,就想跑,想更快地跑。又或者,在最开始就想弄明白每一个细节。可是,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积累,谈何深入理解,而就这么把一个知识点放过,日后再想起来的机会恐怕不多了。所以,先记下来,都记下来,当时就能明白的最好,弄不明白的,日后积累量到了,某一个瞬间会开窍的。

    004失败是成功之母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指的应该是自利性偏差),“而这一切都在干扰我们的判断。不过,观察失败者却相对容易得多,因为失败者的失败往往是明显的、确定的,失败的真正原因也往往很容易查实。”

    这段分析得很在理。

    不过,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者,他们身上总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点,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005反思

    前两天试着把整章的内容都一一梳理出来。今天只侧重梳理对我有刺激的点。发现,今天的这个方法更适合我。如果要把一本书与人分享,倒不一定像思维导图那样面面俱到,我只取一瓢饮又何尝不可?

    ————————————————————————————————————

    2017.12.2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二遍,至P117,梳理

    之前提到过解决最后期限前“没时间了”的问题,以下三步: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管理”这一章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001估算时间

    记录时间(可以试一下Mr Time这个软件)与感知时间是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了解时间去哪了的方式。但是,当然还不够。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常会忽略任务的属性,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熟悉的事情往往做起来更顺手,也更容易准确估算需要花费的时间。陌生的事情做起来,往往会遇到各路“程咬金”,要估算时间就难得多了,总是需要从头到尾走一遍才会有个大概的印象。这一步,叫做分清熟悉和陌生。

    当然,按照我们天生的惰性,简单的事情长久做,困难的事情拖着做,这一行为方式也要从认知上进行更正,简单的事情迅速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困难的事情。这一步叫做分清难易。

    002过程优化

    光分清熟悉和陌生,简单和容易还不够,做一件事情的前期准备还要包括细分拆解和行动顺序。

    细分拆解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任务的每一次具体化和细分拆解都要反复询问原因,并且把子任务和每天可利用的时间相匹配,然后才是按步落实。

    可是,每天的时间左不过24小时,而日子却像是问题叠着问题,如何提高效率?

    我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那么一些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任务上,就应该摒除一切干扰,大脑中只单线运行当前任务。待一项完成,换个思路,重新进行下一项。

    我们也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一些可以一心二用的任务的安排上,可以借鉴两种不同属性的相互搭配,比如,稍费脑的搭配不费脑的,就像跑步锻炼的时候可以听点音乐或者英语。

    003制定计划

    首先,每天制定时间预算。每天的任务需要的时间必然大于自己真正能腾出来的时间,那么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对达成目标有益的真的重要的事,就尤为重要。要注意,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另外,目标是否切实可行,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可实现的目标有两条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已经有人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第三,如何做计划。初入一个领域,我们往往没有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那么就一切从简,既节省了注意力,又能即刻行动。等到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个领域,有能力做长期计划的时候再去考虑计划这件不大不小的事。

    第四,利用列表。时间安排任务安排采购物品都可以用列表解决。并且,在执行列表过程中想到了其他好玩的有用的点子方向,可以用列表记录为下一阶段任务,这样可以在不影响目前方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捕捉到大脑的思维的扩展。

    第五,last but not the least,预演。估算好了时间,制定好了计划,确定了如何行动的过程,在大脑中再过一遍,查漏补缺,也为更熟悉流程,使之执行地更顺畅自然。

    004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这一步最容易也最难。容易的地方在于,行动就好。难的地方在于,如何说服自己行动。

    我们得再来分析以下自己不行动的理由。仅仅是因为错误估算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吗?其实,更本质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做不好。

    可是,你怕或者不怕,时间就那么一分一秒地走,不等谁。

    可是,无论你做的好坏,总会有批评和表扬两种声音,得有“做自己的事情,让别人说去吧”的心态。

    可是,第一次做不好,第二次做不好,第三次做不好,我们会总结规律,总是熟能生巧的吧。

    这么想之后,是不是也只有行动一条路可以走了?

    或者,粗暴一点,不去想这么多,告诉自己说,我就先做2分钟的。然后行动,然后,往往你会发现,自己实际付诸于行动的时间可以这么长。

    PS,例子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目前先干巴巴地归纳吧。

    ——————————————————————————————————————

    2017.12.22《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二遍,至P53,梳理

    001任何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

    当期限迫近,一种叫做“没时间了”的状态会让我们产生巨大恐慌。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没时间了”的状态,原因好像很简单:

    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错误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那么,解决方案似乎也很简单: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现差错。

    既然解决方案这么简单,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在期限迫近的时候大呼“没时间了”呢?

    002勤奋还是懒惰

    我们都听过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一个樵夫“不浪费片刻时间”从早砍柴到晚,另一个樵夫却先花时间磨斧头,悠悠闲闲,一天下来,反而砍的柴更多。是第一个樵夫不勤奋吗?是时间偏向于第二个樵夫吗?

    003高傲的时间

    时间总是自顾自流逝,她才不管你是不是临近deadline,而你还妄想要管理时间吗?我们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积累,有时间陪伴的积累。

    004心智是什么?

    我是我大脑的主宰,我可以控制的我的大脑,不再“跟着感觉走”,而是做大脑的主人,这是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心智是什么?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005认清现实

    速成绝无可能。

    完美永不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不要钻牛角尖,(因为有些问题就是要等到有一定知识积累之后才能弄明白),一定要把它记下来,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其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要搞一个问题本。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这才是对待现实的积极态度,一段时间以后,很多改变也许就悄无声息地来临了。相反,不满现状的态度往往是应付了事心不在焉,而我们的时间仍然在一分一秒逝去,最终辜负的,是我们自己。

    交换才是硬道理。本质上,我们只能用“我有的”换“我要的”。如果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也许令人气馁,但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在这个时间段,给什么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积累到一些“我有的”可以拿来交换。或者,也可以反过来想想,列出“我要的”,划掉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剩下的重要的项目,去思考如何积累才能进行交换。

    当我知道一切靠积累之后,我才会更重视时间。所谓与时间交朋友,是因为积累就要发生在时间轴上并且要有一定的时间段吧,每天糊里糊涂,若“我有的”“我要的”与时间没有交集的话,几乎不能成事。

    ———————————————————————————————————————

    2017/12/21《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遍,结束。

    001投其所好

    大脑是个任性的部件,拒绝一切不愉快,越痛苦越容易遗忘。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事情会拖延,拖延的事大多不是简单的,我们在最初就把一些做起来有困难的事情添上了负面的感情色彩,于是大脑选择忽略甚至遗忘。

    不妨反其道而行,如果,想要让大脑记住一些事,知识也好,经验也罢,需要为目标赋上快乐的意义。

    002用功是不变的命题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何况,所谓的好方法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这个人的方法,放到那个人身上,很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如果有方法,可以将其打磨改造,使之适合自己,成为个人特色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效率。如果没有方法,直接行动,因为学任何东西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大量到很多方法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003成长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智成长都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只是自己的事情。”

    朋友问我加入社群想要有什么收获。我认真地想了想,除了强化习惯,也要长见识。我又顺着这个思路,回顾了一下两个月以来的旅程:我以为我想要的是知识变现的途径,然而并不是,我只是希望探索到成长的路径。我曾经迷失于为了做而做,梳理之后,也更明白,很多人赞同倡导和追求的事情,不一定是我想要的,我可以打开感官去接受,但我拒绝绑架,所以我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日最大的收获,就是看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以及自己可以尝试的大方向。谢谢朋友的问题。

    ——————————————————————————————————————

    2017/12/20《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遍,至P209

    今天没有读《把时间当做朋友》,但是,上夜班,跟着师兄,于字句处读书,收获很大。

    昨天书中提到,先掌握关键的概念,如果理解不了,就死记硬背。

    今天,得到了实践中的验证。我发现,师兄告诉我的基本操作与理论,我作为一个麻醉专业出身的大夫,头脑中根本没有相关的积累,自己整天专注的是麻醉新技能这些上层建筑,自信地以为在麻醉管理方面做的尚可,却败在了基础概念上。

    概念是如同地基,地基打不好,什么花里胡哨的装修都经不起考验。所以,下一步,是应该更专注于概念的掌握与记忆了。

    ——————————————————————————————————————

    2017/12/19《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遍,至P209

    001“多么痛的领悟

    “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先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并不局限于读教科书。做事情,尽可能理出重要的概念,审视它们,并记住它们,然后,似乎很多事情就都简单的很了。

    但是同时要记住,概念这个东西,有时候是会混淆的,需要用逻辑思维去破除那些概念不清的陷阱。

    那么,逻辑思维是什么?两大突出的内容是因果与交互。

    因果是什么?最简单的形式是,因为A所以B,但是,往往,我们遇到的因果关系更加复杂,需要“从三个层面去审视;

    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的唯一理由,A不一定是B的最重要的理由。”同时,也要注意因果的变体,深入分析,找出逻辑漏洞。

    什么是交互?交互的存在,需要我们去认识,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从A到B,而已A和B互相作用。好比,好学生与好老师互相促进,好比,处于优秀群体当中,很大可能是相互促进下的更优秀。不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也是同样,你如何看待社会,如何对待社会,社会就会如何回馈你。

    因为逻辑陷阱处处有,在接触和接受之间,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缓冲区域,就像是无菌区和有菌区之间的隔离带。这样,可以听到看到感受到尽可能多的甚至是全部的内容,既能保证我们不会因为偏见固执遗漏重要信息,又能保证,混乱与不合逻辑的假信息吸收入大脑。这个缓冲区域的主要用途就是反复审查、甚至拷问鞭笞,直至剥离出普适的道理。

    另外,因为成功者往往存在自立性偏差,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可能比关注成功者更有效。

    至于,如何训练思维,可以从日常的习惯句式开始,比如,A和B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002脱离了例子的说理总是干巴巴的,不知所云。一方面是自己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内涵,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找到舒服的感悟输出方式,硬要把几点感悟串成一篇,总觉得有点牵强。

    ——————————————————————————————————————

    2017/12/18《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遍,至P150

    001读书。(这是读书中的我)。

    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于一个新的系统或者一个新的搜索引擎,网络上一般都会有很多相关的用法资源,而我常常直接下手,边用边摸索,结果是效率慢并且上火。现在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停下来花一段时间集中学习使用技巧,会给接下来的工作提供非常大的便利,也是节省时间的一种途径。

    体验、试错与观察

    自己体验、试错必然印象深刻,但观察之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效率相对更高。比如,跟过一台小儿外科的手术,我会记下插管之后要准备听诊器确定导管的位置;固定导管要用纸胶带,因为布胶带粘力太大而孩子太嫩;太小的孩子脉氧探头的胶布不能缠手腕一圈,会造成缺血……所以,我通常会学的很快。当然,更高级的手段是正确地思考。

    经验是把双刃剑,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很必要的。

    文字有比文学更重要的责任。

    阅读理解是接受,(其中不可忽视更高级的检索能力),写作是表达与传递。而自学能力是阅读+写作+应用,“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但是,学习的进程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了解了这一点,也许可以在可能是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坚持地更久一点。

    002反思。(这是看读书的我的我)。

    读书第三天,仍然未找到舒服和有效的输出方式。于是借鉴精进帮大家一切探索的方法,去观摩营里伙伴们的文章,输出方式有以精简列条目的方式,有旁征博引结合实例突出关键词的方式,有简短几句话总结自己感想的方式,可以逐一试一下。

    另外,有个很好的示例,可以把读的书的封面作为图片。

    ——————————————————————————————————————

    2017/12/17《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遍,至P117

    都说这个社会浮躁了很多,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讲速成,什么七天学会XXX,什么3天掌握XXX。要是速成那么靠谱,时间管理方面的方法为什么还那么多呢?

    摘抄书中提到的几条现实: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认清这些现实之后,才会更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与时间交朋友:因为,要想改变现状,非得依托一段很长的时间不可。

    然而,时间总是自顾自流逝,不管你贫穷或富有、勤奋或懒惰。所以,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对自己在新江湖第一个月的行为进行了再一次审视。

    001我不曾了解和感知时间

    我只知道我的工作时间很长,自主时间很短。所以我下载了Mr Time,在接下来的一周对时间进行记录。

    002管理目标

    10月份制定的目标又再次修正了一下,经过“已经有人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这一标准衡量都确实可行。并且从对目标实现有帮助的最重要的目标入手。

    过去的一个月,在行进中逐渐偏离轨道,做了些以为重要实则不然的事情,却将重要目标搁置,很不明智。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将集中精力继续我的专业技能学习。

    计划实施一个月,仍然会有拖延不开始的现象,再接再厉,因为时间不等人,倘若会有畏难情绪,先从简单开始,迅速结束简单的事情,花大气力在难的事情上,总会攻克的。

    平时就应该考虑并行任务以节省时间,费脑的不费脑的完全可以搭配着同时进行,比如,上班路上可以听音频,那么当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也许就更从容了。

    计划实施后的结果也需要与最初的计划多次比对……

    结语:这两章的内容还真是多。这种简单罗列的写感悟的方法,似乎差强人意。明天可以试一下挑选一个点深入,也可以再看看伙伴打卡是否有好的方式借鉴。

    ——————————————————————————————————————

    2017/12/16《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遍,至P27

    001摘抄、框架与思考

    “人生的幸运在于: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但是在这之前,“需要开启心智”。

    心智是什么:“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为什么要开启心智?

    书中提到的另一个例子,恰好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说的是有个学生,想要全盘背诵笑来老师的高分范文。不可否认,他是勤奋的,勤奋于可以下大气力专注于做一件事。但是,勤奋了就能够获得成长达到目标吗?为之,则难者亦易矣?非也。这位学生,若真的全盘背诵,考试时候全盘默写,必然被判雷同。怎么勤奋了行动了反而是这种结果?因为行动路线出了问题,因为行动之前没有思考。如果,这位同学在下决心背诵之前,好好思考一下,作文获得高分的本质是什么,可能会更着重于锻炼思维,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这就是心智的力量。

    这本书,似乎是要给出开启心智的方法。或者,可以理解为,从看到问题到开始行动之间的思维过程。

    002有触动的片段

    “武侠小说里的那些江湖高手,手拿一根树枝也一样可以横扫天下,可是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来说,给他干将也罢,莫邪也罢,又有什么用处呢?”

    江湖高手与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之间,相差的是什么?是所谓的开启了的心智吗?

    003调整

    第一遍阅读的打卡达到基本要求即可,调整摸索为主。

    读书记录汇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记录汇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uz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