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大约90个4、5岁的小朋友围在一个房间里,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块棉花糖,可以马上吃,但假如能等15分钟,他就能拿到两块。当时参与测试的是一群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小朋友。实验者叫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
实验者走后,不同的孩子就开始有不同的表现了。有的小孩忍不住,马上就吃了;有的用各种计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蒙眼睛啊,唱歌啊,有的小孩干脆趴在桌子上,准备睡一觉来抵抗诱惑。
实验到这儿还没结束,真正让米歇尔声名大噪的是他之后的研究。在将近30年后,米歇尔进行了追踪调查,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后来的人生果然更成功,和自制力没那么强的小朋友相比,他们身材更好、社会适应性更强、学习成绩也要更好。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延迟满足感的“棉花糖实验”(The marshmallow test),对小朋友自律和未来的成就方面做长年跟踪,得出结论:小朋友的自律和成年后的成就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可是,这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现在已经被推翻了。然而更坏的消息是:有很多心理学实验,后来被证明是不可重复的,就是很多心理学实验结论是不可信的。
一个心理学实验不应该进行简单概括,否则容易滥用。任何实验结论其实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如这个实验当时是怎么做的,怎么做的就是该实验最显然的一个前提条件,虽然我们经常忽视它。推而广之,任何理论都有一个前提或隐含的假设条件,如物理学的发展。
不谈实验条件的结论,我们就无从知晓这个结论的边界范围如何,所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是如何被推翻的呢?
在新的实验中,有超过900个孩子参与了实验,并增加了更多的新变量,如孩子父母的背景、学历更加多样化,还考虑了宗教、种族、肤色、社会和经济背景等等。实验得出了新的结果,“一个孩子小时候能不能抵抗住棉花糖的诱惑,和他未来成不成功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能否从社会、经济背景上,为孩子提供稳定支持的能力”。且观察到的自控力只能表明他们当时的自控力水平,而不能表明未来的自控力。
这个结论其实蛮令人惊喜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其实是可以教的。如,可以做多几次棉花糖实验。原先没有抵制住诱惑的小朋友看到有小朋友拿到了第2块糖,当实验再次进行时,就会有更多小朋友抵制诱惑从而拿到第2块糖。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不知有没有实验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但实验人员做了另外的补充实验:实验人员还是跟孩子说如果你不吃等我回来就再给你一块糖——而不同的是,这次有的分组里实验人员回来说哎呀对不起,我搞错了,没有第二块糖了。经历了这种失望的孩子,再给他做一遍棉花糖实验,通常三分钟就不等了。算是一种反证吧。
孩子的成长,不仅跟ta的天性(基因)有关,也跟所在的环境有关。其实我们身上背着不知什么基因和环境的枷锁,有的人能战胜这些枷锁,他们就是英雄。人的一生就像马拉松长跑,你很难说是那个起作用,应该是基因和环境各占一半吧。
我们拥有的那把刀“什么最重要”,犹如机器算法一样,帮助我们不要受过往的太多影响。“不要被过去特殊的生活经历所绑架,不要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消耗和动用自己的自控力,而要把自控力用在真正要紧、真正重要、真正具有战略性的事情上头”。什么最重要,这把刀有助于我们战胜基因和环境。
我得到什么
(1)任何结论都可能会变,也都有其适用范围和边界条件;尽可能地还原结论的推理过程。书,不是读得多就好。
(2)自由意志不是说有就有的,基因和环境就很难战胜,但可以战胜。比如007的写作者......笃信未来可以改变。
参考资料:《得到》检索“棉花糖”。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