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唐诗的语言⑷
关于唐诗的“明快”与“含蓄”的问题,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是这么理解的。她把诗歌分为四种类型:易读易解的诗、易读难解的诗、难读难解的诗、难读易解的诗。
“易读易解”的诗,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一读就明白了。
“难读难解”的诗,如中唐时期卢仝的《月蚀》:“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天色绀滑凝不流,冰光交贯寒曈曨……”全诗一千七百多字,所用多为生僻字。而其诗歌内容又指向政治。如果读者不了解其诗的“背景”,那就非常难解其诗的含义。
“难读易解”的诗,如韩愈的《南山》。此诗用了较多生僻的字、词来描写“南山”的形状,还用了五十多个“或如……”一类的句式来进行比况。当你读完这首诗后,第一感觉便是,诗的“字面意思”倒并不难解,难的是诗里的那些个生僻的字、词。而等你把所有的字、词的含义都弄明白了,你会发现此诗“着实了无深意”。
“易读难解”的诗,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这样的句子,一读就懂。可你要想对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解析,却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再比如,当你习读李后主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时,琅琅上口,很易读。但仅一句“天上人间”,就让几乎所有的研究者穷其毕生精力,都难破其一二。尽管有多种解析,但在我看来,都没有精准地表达其“真正的含义”。
这四种“诗”体里,我个人感觉,最“不值”的,当属“难读易解”的诗。花费了很大的气力,结果所得无几。最“值当”的,是“易读难解”的诗。读时很畅快,但要真正弄懂其意,就得花费精力去进行多方考证、研读、解析。
所以叶嘉莹先生认为,那些“明快”、“含蓄”的唐诗,应该是指那种“易读难解”的唐诗。读时很“明快”,但由于其含蕴无穷,故需要读者对其进行认真索解。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一阅便知其意。从字面意思看,“鸟都飞远了,孤云也悠然飘去。剩下只有我和对面的山,互相对视,‘相看两不厌’。”表现了诗仙李白热爱大自然的一种“心性”。
如果我们从深层的含义去索解的话,细细品味这首诗,我们会发现,诗中除了表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感情外,更多的表现了他自己的孤独但绝不媚世的感情。从诗中的“相看”、“两”等词来看,“‘我不厌山,山不厌我’。在‘山’和‘我’的对视中,我们形成了一种默契。山是我的知己,我也成了山的知己。”表达了李白那种孤高、傲世的心理。
让我们再来看看“古人”们对李白此诗的评价吧!
周敬语《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说此诗“孤行千古!”
《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传独坐之神!”
《唐诗摘钞》评价:“贤者自表其节,不肯为世推移也。”
《诗法易简录》中说:“首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
更有《诗式》进一步分析:“首句‘众鸟’喻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尽’为‘独’字写照。‘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
是不是如此?是不是微言大义?我们且不去说它。但有一点,“好的诗作,容许人们进行多方面的索解。”正如清人谭献曾说的那样,“作者之意未必然,读者之意何必不然?”颇觉有理。李白这首小诗,表面上看来,“非常明快”,但却“含蕴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