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李平日里以爱学习著称,这不,得到APP里一口气订了12个专栏,平日一有时间就戴上耳机听一阵。可跟了一年下来,似乎也没什么效果,自己似乎也没什么变化,问题出现在了哪儿?
问题可能是他的学习效率太低,花了不少时间在学习上,但仅仅是听听,坦白讲没有什么鸟用,也记不住任何东西。这种”听知识“与看新闻、听音乐、刷电视剧等没什么区别,属于放松和娱乐性学习,只是学习这事听起来高级一点儿,仅此而已。
其实学习是一个感官参与度越高、学习效率越高的事儿,要想提高效率你不仅需要听、还需要看、说、画、想和做。一篇知识类文章,对你的感官刺激越多,记忆住的就越多。而教别人,与别人讨论是最容易调动多器官的过程,也往往被认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找到伙伴,加入圈层,多分享、多交流,固然是个好办法。但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时候,你又应该如何践行“教是最好的学”呢?办法是有的,推荐两个:
一是费曼技巧。其操作要点是:选择一个你想理解的概念,假装你在教某人,如果遇到问题,停下来翻书,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并尽量简化。一个事,你想明白了,一定会表达得好;
二是斋藤孝的“自言自语训练”。这个方法可以分小组,也可一个人进行,即对一篇文章进行概括练习,用手机录音,讲完后检查。注意是概括,一定要控制时间,二是客观认识自己,你总可以概括的更好,总会有提升的空间。
但学习至此就够了吗?非也,因为上述方法更多地是帮助你记忆,可互联网时代,可以记忆的东西太多了,事实上你根本记不过来,而且你也无需记忆,这就要说到另一套学习方法了。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给出了一套学习方法: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体;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更多晶体;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其实这套学习方面强调“极其功利地学习”,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解决问题和提升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把人比做一个知识的系统,一方面要看你输入什么,同时也看你要输出什么,高质量的一二手知识是输入、问题也是输入,而你这个系统的效率在于问题解决并有作品输出。
而我们现实中的很多人的学习还达不到这个地步,因为到这个地步需要你想明白你为什么而来,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又要破什么样的局。即使真有问题,可问题到底是什么,想清楚也需要一个过程。因为破局的前提是看到系统,而这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力。
子贡遇到的“三季人”,一叶障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只见树木不见树林者。看到系统,建立新回路,有时是逆人性的,但它就是这么重要。
但学习至此就够了吗?非也。人都是处于组织中的,个人学习能力强不等于组织的学习能力强,正如有的公司个个看起来挺聪明,却未必能做得好一个项目。这里必须引起一组要概念,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分两类:显性知识,可以计算、量化、记录,而且容易分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策略性的无知识”,是领域知识、技术方法、人缘人脉、直觉、心理和信心、信任等等难以计算、量化、记录的知识。甚至大部分时间本人都难以觉察到的一种信念、看问题视角和价值观体系等。
而在一个组织内,大部分的企业中的知识都是隐性的。正如俗语所说:”每到下班的时候,企业的智力资产就都各回各家了“。
大部分情况下,有隐性知识的人更容易出结果,不过,要想广泛的传播隐性知识,则是极为困难的,很少的企业在这方面能做得好。因为知识传播需要一个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说出来或写出来那么简单。
其中好的学习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平衡,前者强调从分享中学习,后者强调从行动中学习,而做到统筹两者也有也有两种方法。
一是师徒制。我不明白很多企业为什么都取消了师徒制,其实这是一个将师傅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从行动中反思、反馈的良好循环。这样的制度可以让师傅和徒弟可以共同进行成长螺旋流程,让隐性知识 显性化,然后再把它转换成隐性知识。
二是团队的行动学习。因为一个公司的行动是团队共同进行的,团队的学习是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忽视的领域,而团队学习最好的方式是行动学习。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有通用电气公司的GE Work-Out,国内有用友大学的实践等。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人互动的。一个好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好的学习组织,永远 都在自省,并且永远都鼓励改善。
从个人学习到组织学习,从只是为了记忆到为了解决问题,从娱乐性学习到功利性学习,从只是听听到教是最好的学,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和二者的平衡,从师徒制到团队的行动学习,你对学习这件事理解有多深,你的学习效率有多高,
李笑来把其公众号新生大学的口号定为:学习学习再学习。注意第二个学习是个名词,你可能天天在学习,但未必真的懂学习,所以学习学习之后,再去学习。
学习,永远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