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他自己说四十而不惑,其中不惑是这句话的关键词,那么孔子所说的不惑到底是什么呢?这里的惑,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就像解一道数学题时的那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个文段,季桓子有一个宠臣是中梁还,但是这个人啊,和杨虎他们两个人之间有矛盾,有间隙,杨虎楠就感到非常的不满,就像驱逐仲梁怀,但是公山不狃阻止了他,后来,杨虎还是把中梁淮给抓了起来,杨虎还让季桓子非得和他结盟定盟约,才把中梁还给放了,最后还真的定了盟约了,鲁国的现在政治局面大部分是由季桓子把握着,可是季桓子又被杨虎给把握着,所以等于说现在鲁国的政治局面是由杨虎把卧着的,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现在鲁国的政治生态,那就是大夫僭公室,陪臣执国政,这和礼崩乐坏一样的严重。
所以就是这样的一个杨虎,但是杨虎还非常想见孔子,但孔子是非常不想见他的,但是杨虎还送给了孔子一头猪,按照当时的礼法,孔子必须得回礼,但孔子就想了一个办法,打听到了杨虎不在家,然后孔子就去他家拜访,结果在路途中间,竟然还碰到杨虎了,杨虎就说了一大堆话,但是这些话最终的意思就是想让孔子去当官,现在来看杨虎还挺识才的,孔子最后答应了。但是孔子接下来就会听杨虎的召唤而出世吗?我想孔子是不会去的,虽然孔子他的梦想是要恢复礼乐制度,而且都寄托在那些国学,他肯定就是要去当官的呀,所以按照套路来,孔子应该会去当官,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点,杨虎他是乱臣贼子啊!他现在掌握着国家大权,等于说就是谋逆了,而且孔子都不想见杨虎,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孔子又是不想去,这就是孔子内心中的纠结,他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当官?或者不去当官,非常难抉择,所以孔子他也是有他的苦心的,而这种内心的纠结,没有很多人会体会得到。
后来在鲁定公八年,鲁定公八年,阳虎作乱,准备废掉三环的接班人,另立杨虎杨虎平时所比较喜欢的庶子,于是就把季桓子抓了起来。季桓子用诡计骗过阳虎,然后脱身。鲁定公九年,杨虎打仗,但是没有胜利,九逃奔到齐国。这时候孔子50岁。这时候等于说杨虎造反了,但是并没有成功,这可是一件大事,但是这时候鲁国法更加的乱了,这时候对于孔子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个巨大的挫折,孔子想要恢复礼乐制度,可是这时候反而撸过更加的乱,就更难实现她的理想了,那这时候空子的心情怎么样?肯定是非常不好的,满满的失望,如果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直接认命,算了吧算了吧就这样吧,老了老了,不中用了,但是孔子并不是这样的,她不是绝望,他反而更加的坚定,他的信念,他的理想,在他的心目中是更加的坚固了。
后来,公山不狃招孔子过来,孔子这时候寻道弥久,温温无所。孔子的大道还没有实现,但这时候孔子的大刀已经更成熟了,现在是仁,这里的人是发自内心的,是每一个人自己内心中的那盏灯被点亮,孔子的仁政并没有实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一个发展,所以孔子现在是推行仁政,但是虽然孔子领不到了,但是并没有机会,定有可以施展的机会,这时候公山不狃朝孔子,孔子她想要抓住最后的机会,可是子路现在不高兴了,孔子他明明知道公山不狃,并不是那么的好,但是他还是要去,孔子想要说的是,我去到那里并不是要帮公山不狃,而完全是一种自己内心中的意愿而去的,然后把卤然后白鲁国治理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理想国,这时候他想要推行仁政的心,已经非常的坚定了,孔子现在所说的仁,子路领悟到的东西就并没有孔子那么的深了,并没有到达那境界,但这时候孔子已经不再会有疑惑了,要坚决的把人心外推,还有恢复里约制度,要抓住一切的机会去实现。
那么现在孔子不惑了吗?现在孔子对于恢复礼乐制度,还有推行仁政,这一方面对他而言已经是完全不惑了,理念上已经非常的坚定,孔子也到达了不惑的那个境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