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15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则惑于邪见,有思想而无正见则危及德行。”
【注释】
1、“学而不思则罔”:
“学”在此处可泛指学习一切知见。
“思”在此处指思考。
“罔”意为迷惑、迷惘。
在本句中,“思”并不仅指“思考”的动作,而是指思有所得。若思无所得,则“学而思”便与“学而不思”无异。《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思考的全过程。善思维者,始以审问质疑,继以慎思明辨,终以去伪存真。因此,若“学而不思”,则真伪不分,正邪莫辨,其必惑于邪见矣。
2、“思而不学则殆”:
“思”在此处指有思想。
“学”在此处则是指学习正知正见,亦即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学”。因此,“不学”即“无正见”。
“殆”的本意为“危”。孔子之“学”均与德行密切相关,因此“殆”在此处是指德行有受损的危险,亦即危及德行。
本章的句式是判断句式,“则”所连接的前后内容必须要有明确的因果关系。通常对本章的注释多在“罔”和“殆”两字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对“学”和“思”的关注。事实上,“学”和“思”才是本章的核心和关键。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学和思的关系及其对于知见和德行的重要性。儒家之学即为人之道,若学思偏废则为人之道不明,为人之道不明则为政之道不昌。
一、学思偏废有损为人之道:
1、学而不思易陷于迷惑。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加思辨,致使所学知见正邪间杂,遇到是非善恶,便会莫衷一是,难以辨别。
2、学而不思易受到蒙蔽。
因为不辨是非善恶,所以也容易被欺骗蒙蔽。近现代中国之所以屡遭劫难,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大众对于某些外来学说和政治人物盲目接受,而不加质疑和思辨,于是被蒙蔽欺骗。等到醒悟之时已悔之晚矣。
3、学而不思易陷于偏执。
即使所学均为正知正见,但若不善思考,则亦不能领会贯通所学之义理。在具体行事之时,就容易陷于偏执,而不会根据时势的不同对所学义理加以变通运用,致使生动活泼的仁道义理变成了僵化死板的形式和教条。
比如古人提倡“快马加鞭”,今人就要取其快速迅捷之宗旨,而舍其快马加鞭之形式。在具体运用时,如运送货物,则或空运,或陆运;如传递消息,则或致电,或发信息。若定要效快马加鞭之形式,岂非“学而不思则罔”?
4、思而不学易落于邪见。
不学则无正见,思而不以正见,则必落于邪见。正见成德,邪见损德。是故“思而不学则殆”。世间万恶,究其根源,皆出于邪知邪见。
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追根溯源,无不是邪知邪见所致。
二、学思偏废有损为政之道:
1、要学而思,不能生搬硬套:
任何优秀制度的产生,都离不开学习借鉴古往今来的成功经验。比如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就是在学习借鉴了古希腊哲学、罗马法、欧洲代议制等元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如果我们仔细对比英式民主架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也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学习借鉴并不意味着照抄照搬,而是要加以分析鉴别,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西方文明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为制度架构,二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明相比,西方文明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其制度架构方面。其制度设计的动机是最大限度地减小人性中的恶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而这正是东方文明所真正欠缺的元素。
西方文化特别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则特别注重个人道德和社会公义,主张“君子周而不比”,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此,与西方文化相比,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民主机制更容易形成共识,民主制度运行于西方文化中的各种不足也更容易得到修正和弥补。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很多中国人被学习西方的热潮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性,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但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甚至数典忘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肆诽谤污蔑,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2、要思而学,不可闭门造车:
与主张全盘西化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固执己见、闭门造车、拒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中的优秀元素。这就是由“学而不思”这个极端走向了“思而不学”的另一个极端了。对于中国而言,这同样是莫大的悲哀。
面对西方文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明治维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以明治维新作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日本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由当初中国的藩属小弟、区区岛国,一跃而为亚洲第一强国,在二战中几乎灭亡中国。
而同时期的中国,洋务运动也曾一度搞得如火如荼。当时洋务派曾派大批幼童留学美国,希望他们学成之后,能将西方文明的精华带回中国。但清政府却害怕这些留学生的所学会危及皇家权力,于是提前将这些学童全部召回。
针对清政府的这一行为,美国《纽约时报》于1881年7月23日发表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最后的结果就是,清政府为了维护皇家的一己私利,宁肯牺牲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坚决“思而不学”,不肯进行政治改革。清政府这一极端自私的行为,不但使其如《纽约时报》所预言的那样什么也没得到,更使其在三十年后即迅速灭亡;不但使中国丧失了和平进入近代化的发展机会,更使中国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饱受磨难灾劫。
“思而不学”误国之甚,由此可见。
【案例】《半夜鸡叫》在美国
这篇文章源自网络,其真实作者、原始出处以及叙事真伪皆不可考。即便文章纯属杜撰,但文中的“学而思”仍然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半夜鸡叫》的故事出自1951年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讲述的是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后来小长工小宝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就跟长工们一起设计捉弄了地主周扒皮。《半夜鸡叫》的故事曾在过去很多年入选中小学课本,还被拍成了美术电影。
1、作者提示:
这是一篇小故事,关于半夜公鸡是否会叫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是可以讨论的,文中外国孩子说得也不一定正确,或许,让公鸡半夜叫也可以由许多其它条件促成。所以不要带着情绪去看这篇文章。
另,高玉宝的书确实是有人协助写作的。写作者是时任《解放军文艺》的副总编辑、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荒草(本名郭永江,1916年—1993年)。
2、故事正文:
中国作家陈唤星到美国看望女儿。外孙听说外公来了,就对老师说,我外公是个作家,会讲故事。老师说,那好啊,就请他来学校讲故事。
外孙杰克对陈唤星说起此事,陈唤星说:“讲故事当然没问题,可我不会说英语。”杰克自告奋勇说:“不要紧,我给你当翻译。”
于是,陈唤星来到杰克的班级讲故事,他讲的是高玉宝的《半夜鸡叫》。
这个故事,陈唤星在中国的小学曾经讲过,故事讲完后,同学们都热烈鼓掌。万万没有想到,陈唤星讲完故事后,杰克的同学们没有一人鼓掌,班级里一片寂静。
突然,有个黑人小孩站了起来,说:“这个故事是骗人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陈唤星忙说:“这是真人真事,高玉宝写在他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上。”
黑人同学说:“我养过鸡,并且对鸡做过科学观察。鸡要啼叫,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成年的公鸡;二是要有自然光的剌激。黎明时,就是日出前的一小时,早晨3时30 分左右,这时微弱的光会剌激公鸡的视觉,才会产生啼鸣的条件反射。半夜,也就是午夜12时,一片漆黑,鸡是不可能叫的。不信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
黑人同学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
一个白人小姑娘站了起来,说:“半夜,什么也看不见,农业工人到了地里怎么劳动?如果周扒皮又提供照明设备,那生产成本就大了。如果没有照明设备,工人们只能是换个地方继续睡觉而已,周扒皮的半夜学鸡叫也就毫无意义了。”
同学们又是一片掌声。陈唤星的脸上都出汗了。
一个华裔的同学站了起来,说:“我要说高玉宝是个不诚实的人。”
陈唤星忙说:“他真的是自己写了书,他不会写的字就画图画来表示,比如日本鬼子的‘鬼’字,他就画了个鬼脸;杀人的‘杀’字,他就画了个人头,再加上一把刀。”
华裔的同学说:“我相信,他会用图画代替字,可是这样的稿子,出版社是出不了书的,必须有认字的人与他合作,帮他整理。可是高玉宝出了书,却不写上合作者的姓名,全部的功劳归自己一个人。如果说周扒皮学鸡叫骗了几个长工,那么高玉宝就是骗了全国的读者。这本书,印了500 多万册,还出了外文版,那就是还欺骗了外国读者。”
掌声,还是热烈的掌声。
这时,老师说话了:“同学们,陈作家从中国来,时差还没有完全倒过来,我们欢送他回家休息,有什么问题以后可以再讨论。”
陈唤星如获大赦,赶紧离开了学校。他觉得自己比半夜学鸡叫的周扒皮还狼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