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州通过《广州市募捐条例》,公募权向民间组织放开。这一事件也被列入“改革开放40周年广州十大慈善事件”。有着多年公益慈善行业观察经验的自媒体人黎宇琳在《广州公益简史》中写道:“自此,广州市民开始意识到,做公益不仅仅是扶贫济困,还可以从各个维度让世界变得更好。”而一年后的春天,则被《人民日报》评价为广州史上最温暖的春天。白血病患儿碧心的父亲刘任能每天为街坊理发攒救命钱,一次60元,“剪够一万个,就有60万元”。他和碧心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变成全城义剪行动。在那一年的春天,150名理发师参与义剪,2800余名市民支持,募集了数十万元善款。碧心离开人世后,刘任能说,应该成立机构,使筹到的钱可以帮助更多人。此后,碧心的故事得以在一个崭新成立的慈善组织内延续。
《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代替了《广州市募捐条例》。越来越多慈善组织也在思考如何秉承初心,机构与机构之间如何多方协作、甄别需求、可持续地开展公益项目,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回应社会角落的痛点,推动城市向前行。他们的行动,恰恰最需要每个普通市民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