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缺陷之一,就是只存在有对事物的感觉,却不了解原因。当理智成熟到足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时,内心受到的伤害却已经太深了。
一个人对现实的交际多么失望,才会将自己的故事和伤口,撕裂给陌生人看。

我觉得人生的流程,大同小异,不过是不断重复于众生间。甚至,这个社会里生存的人,每天不过是机械的重复。浮于表面的交往,让白日的欢笑,在夜深人静时,显得索然无味。所以相互理解,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谁也不曾完全理解过谁,如果有些许短暂的共鸣已经是抚慰,仅此而已。
“有些人的人生,从一出生就是幸存”
前几天还在和朋友说,我们的父母成长于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祖辈从未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又怎么期待他们关注我们的心理发展。心理这一块,代代人都是残缺。
你不能拯救你的父母,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拯救任何人。
朋友中,有人总是妥协,因为从小到大感情需求都得不到回应,得不到满足。只好妥协自己来将就父母的需求。所以他们之中,时常觉得自己不被爱,自生自灭,被冷落,孤傲也孤独。甚至不懂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当然大多数人,没有安全感。我们会害怕,相识的人知道我们的过往会远离。虽然自己知道远离黑暗是一件每个人很本能的反应。
我们都有病,终其一生不过是在伪装。承认了这个认知,就不会再害怕了。
已经生活在如此混乱和充满冲突的家庭里,已经面对了太多父母的拒绝和漠视。那些被寄养,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经深深烙下了烙印。
明白了自己的问题要从童年和父母身上找根源。
那么正视已经发生的问题,真实地,不逃避地看到家庭中的悲剧,是改变自己的开始。
其实随着我们不断成长,已经有充足的力量去控制自己。但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我们沉浸在回忆里无法自拔,甚至以“我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以及“我的父母已经这样,你还期待我变得多好”来说服妥协。
所以,有时候可能我们会一直被“某一类人”吸引,那类人也许和原生家庭的某一个人相似,或者彻彻底底是相反的人。因为和他们在一起,就能重建和原生家庭相似的氛围。我们以熟悉的讲话方式,行为处事和这些人相处——正如小时候我们在原生家庭的那样。
所以,我早两三年的时间,开始劝导自己,接触不同性格的人。我的朋友,我的爱人,我希望他们能让我真正脱离我在原生家庭的角色,认识自己,真正地建立一段,独立的,新的关系。
有时候我看周围的人,也许身上太多原生家庭的影子,甚至清楚知道,自己的家庭充斥着抱怨,却难以见到包容。虚荣,却不思进取。
反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却又不可避免成为这样的人。我会觉得,如果孩童时期,你无法抗争。那么成年后,就是你自己让你自己活得像一个笑话。
明明可以挣脱的。哪怕只是戴着一个面具。但是你却连给自己做一个面具的心力都不愿意花。
很久之前收到朋友给我写的明信片,最后一句,她说:
“其实很多负能量,从被别人喜欢开始,就逐渐消失啦”
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这样,既不冷酷,也不温情。云卷云舒都看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