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伟大的作家都经历了生活的诸多苦难。
司马迁身受腐刑仍然坚持创作了《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坚持创作了《红楼梦》;
当代作家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一个人在寒冬腊月,抱着两箱方便面,点灯熬油,终于成功。到完工的时候,他颤抖着双手,几乎已经睁不开眼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从小家贫,几乎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条件下完成一部又一部力作的。
蒲松龄,屡试不中,为生计 ,也是为了一舒心中块垒,摆摊奉茶搜集资料,才有了《聊斋》。
高尔基用一部《童年》写尽了自己苦难的童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年幼的高尔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日子,他不得不跟随母亲回到了外祖父家。
外祖父是个自私又脾气暴躁的人,两个舅舅因为争夺家产同外祖父闹到大打出手的地步。高尔基小时候也因为有一次是孩子都会犯的错而被外祖父打得差点儿晕过去。
战争同样能成就伟大的作家,一战、二战后催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
![](https://img.haomeiwen.com/i24778465/ae048956ead36ced.jpg)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苦难确实成就了非常多伟大的作家。
是啊,经历痛苦可以让人冷静,静思。也有足够的几率勾起人的灵感。
我想不论伟大的作家还是普通的作家,生活经历比学识更能激发自己的创作热忱,而没有比苦难更深刻的经历了。
如今生活在中国,国泰民安,生活富足,没有战争、也不会穿不暖吃不饱、就算有悲惨的遭遇,国家和人民也会及时伸出援手,苦难正离我们远去。
但总有一些“文艺青年”主动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地鸡毛,易怒、偏激、不修边幅,总是一副祈求“苦难”的表情…
网友也为“文艺青年”总结出如下特征: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
我真的不赞同如此"文艺"的生活方式,生活一地鸡毛、思想消极固执,一定会被自己仿造的生活模式压的喘不过气来,如何才有好的状态投入到创作中呢?
我试过,当自己不再热爱生活时,以“包夜”上网的痛苦状态投入创作时,我很容易暴躁,压根无从下笔。
当我开始应付生活时,也同样开始应付文字了。
当我热爱生活、积极过好每一天时,往往能快乐地投入到文字中,虽写的不好,也是快乐地写完的。
当然,让自己沉醉于郁郁寡欢中、沉醉于自我编织的苦难中,可能会引发灵感,但也更可能直接引发抑郁症…
毕竟天才和精神病也只是一步之遥!
所以,何必不做一个快乐的创作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