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不同,对答之间有时呈现出强烈的反差。
有个公号主每个月晒出自己的私服。
她和我同龄,不年轻,也并不特别白、瘦或美,所以她的私服展示是买家秀而不是卖家秀,反而真实而富有生活趣味。
某日评论中有这么一句:“衣服还行,但体态实在是一言难尽。”
在这句冒犯意味很浓的评论下面是作者本人的回复:
“这体态是长年累月写稿子导致的,我现在是改不了了,穿好看的衣服不就是为了掩盖我这缺点吗”,句末配了一个“流泪”的表情。
我以前有一搭没一搭读她的文章,自从看到这句回复之后,她每篇推送我都看了。
因为我欣赏她面对冒犯的态度——
她不否认缺点,也不把体态方面的缺点和自己这个人捆绑起来看;她受得住批评,平和以对,还能绵里藏针地维护自己。
短短一句话里,有平静的自我接纳,有不动声色的反驳,始终保持着分寸:让我看到了中年女人的智慧和胸怀。
也有其他读者提醒“要注意脖子前倾的问题哦”“不妨习练瑜伽,可以改善体态”……
这样的说话方式里有善意与关怀,作者一一回复,诚恳地表示感谢。
这位公号主难道不知道,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最好不要有不请自来的建议吗?
我想她当然是知道的,但是对于善意的提醒,她把关注点放在“善意”上面,回报以真诚。
隔了些日子,她在公号中提到“俄乌战争”,有个评论是这样的:
“是乌俄战争还是俄乌战争?你再说一次看看??”
要我说标点符号真的很给力,看着这些标点,我就仿佛看到有个人口沫横飞地拿手指着别人的鼻子——不不,分明是端着一挺机关枪在逼问答案的情形。
作者是这样回复的:
“战争的命名规则有很多种,当命名跟自己不相关的两国冲突时,把强国或者战胜国的名字放在前面是惯例。所以,俄乌还是乌俄,在现期这两种叫法都是可以的,因为现代战争的不明朗性,几十年后,被统一成某个名字也是有可能的。”
对这种说话方式,我深感佩服——
当我被标点和语气裹挟了情绪时,作者选择了无视标点,剥离情绪,就问题本身做出回答。
作为一位每日更文、持续数年的公号主,她对标点和语气不可能不敏感,但是她选择在这种情形下以“钝感”应对:咄咄逼人的拳头打在一团棉花上,而她四两拨千斤,有理有据有风度。
上面是评论,下面是回复,两相比照,不同的说话方式带给人冲击。
明眼人一望可知:冒犯别人的说话方式,究竟暴露了谁,又羞辱了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