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某人写的《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班子团结的工作》一文,受到触动,内心感慨万千,突然有了共鸣。这是一个多么深深爱着这片土地的负责任的村支书,为这片土地洒下汗水与泪水的村支书。
为什么明明大家内心都知道要团结,团结的重要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无法实现,导致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组织单位都发生了而且正在发生系列“不团结”的声音、“不团结”的事情、“不团结”的人物等等。
思来想去,其实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团结”是生活的常态;
二是如何切实地去改善“不团结”。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不团结”才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1、从历史角度看。
纵观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至今,无论你去看共运史还是领导人自传的书籍资料。在里面都能看到党内外各种“不团结”的声音,应该说从党的成立开始到现在,就是一部不断面对改善“不团结”的发展史。
不仅仅中国,美国等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不团结”。美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两党制就是给“不团结”的两大党派进行互相平衡互相牵制的产物。
大至国家,小到单位、再到基层,最后到社会最小细胞——家庭,都存在“不团结”的声音。
“不团结”是常态,由此我们不用过度焦虑,坦然接受“不团结”的现状。
2、从人的本性来看。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是“经济人”。“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或者通俗地说——每个人都是利己的。
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为了追求这最大的利益,出现“不团结”的声音,这是人的本性。
虽然存在“不团结”的声音,而且我们无法回避。那是不是我们就拿“不团结”没有办法了?不是的,我们依然还是可以改善“不团结”,这就是要面对第二个问题——如何切实地改善“不团结”。
我想了想,感觉有这几个角度的问题,不知道是否合适,毕竟我没有到农村基层具体深入调研研究:
有些不团结的声音,是因为三观不同造成的。对于此类问题,比较难解决。因为改变一个人的三观,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艺术。
有些不团结的声音,是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受教育的程度不够,或者工作后没有继续学习修炼,导致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站不到一定的高度、缺乏一定的角度、达不到一定的说服度。
有些不团结的声音,是因为管理艺术不够。基层的问题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解决问题、管理工作的套路方法,必须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大部分基层农村干部,没有掌握现代管理艺术、管理技能等等,导致基层无法很好团结。
有些不团结的声音,是因为表达方法不到位。感觉很多基层干部,大部分采用的是权威式家长的模型来管理基层,没有根据变化的视角,来变换新的表达沟通方法。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