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汉字活解哲思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4·7】——观过知内心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4·7】——观过知内心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04:49 被阅读155次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所犯的过错,同他们各自的社会类别有联系(拉帮结派;或由本身的不良性格而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知道他有没有仁德。”

    【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观过斯知仁: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故于人之过,尤易见真情。”

    一、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孔子的话中充满了辩证法。孔子客观地阐述了人所犯错的原因:有的人犯的错,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有一定联系。

    在晋朝,有个“石崇斗富”的故事: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只好认输,两只脚抹油走人,连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

    司马家族统治下的西晋是一个极度糜烂腐败的社会:士人清谈,躲避政祸;官匪一家,相约劫民;皇室动荡,百姓遭殃……当时的巨富石崇,竟然是官居荆州刺史时“数劫商贾”而得的不义财。

    石崇最终被抄了家,连带着他的母亲和儿女共十五人被杀。临死时石崇曾对着押解他的人叹道:“你们是冲着我的家产来的啊!”押解他的人说道:“既然知道是家财害了你,为什么不早点把家财散掉?”石崇被说的哑口无言。就这样,中国历史上一位跟暴发户似的富翁结束了他的一生。但细细想来,石崇的结局对现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警示意义。石崇落得这么个下场基本全都是他自己作的。正应了那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二、观过,斯知仁矣

    读孔子的这句话,有双重的收获。一方面,我们考察一个人的过失,知道他有没有“仁”心;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要注意“随类而责”,修养自己的仁心。不能像手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

     汉朝孔安国批注里面讲:“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人的过失各有其类,不能一概而论。譬如说学生,他不努力学习,这是他的过失,这个要引导。

      也就是说,他如果不守本分,没有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这个可以责备。可是如果这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他没学过,你也没有教过他,那他犯了过失你就不能够求全责备,应该原谅,这属于仁人之心。

    三、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如果一个人属于是天资高的贤人贤才,我们可以要求高一些。如果这个人天资比较低,比较愚笨,那我们对他要求不能太高。太高不仅不能让他进步,只会让他心生烦恼。求全责备的心就不仁。

    所以我们看别人的过失,就反观我们看过失的心。一些领导抱怨员工素质差,一些家长抱怨儿女现在很难管教。其实,首先应该自责,我们自己做得够不够好,我们的道德感化做得好不好?如果我们自己都没做到,那你要求员工或儿女做到,怎么可能?

    我常常发现,有一些父母总是喜欢以指责的方式表达爱,并称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甚至有一些父母,倾向于在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时,给孩子浇冷水,以防范孩子“被胜利冲昏头脑”。这是违背了一个人性认知的核心概念,即“自信”。扼杀了孩子的“自信”也是不“仁”的。

    “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与一个人能否成就自我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自信心高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望值,遇事能够理智的处理,并且乐于迎接挑战,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相反,不自信的人,更容易自暴自弃,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于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心的建立,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对于父母来说,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改变,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孔子的每一句话里面具有很深的智慧,值得我们细细领会。我们的很多困惑,如果能从圣人的境界来考虑,永远是我们打开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70章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7f4cfed322a:“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本文标题: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4·7】——观过知内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jp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