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阅读时间:6.20
今日在读:绘画之美 今日在听:选择的艺术
书名:茶之书 [日] 冈仓天心 译者:徐恒迦
阅读时间:20220713-20220715
去同学家串门闲聊,多年不见,进门落座,煮水沏茶,同学抬头便问喝什么茶,我答悉听尊便。说实在话,我真说不全茶有哪些种类,更不知道我喜欢喝哪种茶。同学摇头自语:年纪一大把了怎么不懂喝茶呢!
在随后的聊天中得知,同学对喝茶极其讲究。晨起喝什么,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午后睡不睡,晚餐前后,吃过饱了,血压高了,或精神不好,等等,状态不同,茶叶不同,水温不同,泡的时间不同,喝法也不同。在客厅中设一柜,摆满陶罐瓷瓶,专门来存放茶叶。茶品不同,存放容器的质地也不同,容器外还有标签,上书茶名、产地、时间,有点像中药铺子。在他面前,我完完全全是一茶盲。因为平时我只喝白开水,很少喝茶,偶有走亲访友,对泡好的茶,不管是绿的、红的、黑的、青的、黄的、白的,也不拒绝,都能喝,对我来说,反正基本都是一个味——茶味。
今年7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读了徐恒迦翻译的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读完之后有点似懂似懵,感觉书中有似浓似淡之茶味,和似有似无之茶意,恰似梦幻一般,在意犹未尽下,又重读了一遍。就像《序》中所述“每每被天心那激情澎湃、一言蔽之的滔天诗情深深感染”,同时又被译者对100多年前由一个日本人用英语写成的中国禅宗思想进行解读后重新接回的语境,让一个中国读者读来有种原汁原味的那种熟悉感觉的功夫所折服。如果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没有对中西文化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对茶道和茶文化到痴迷程度,就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准。
书中分忍者之饮、饮法流变、禅道渊源、茶室幽光、品鉴艺术、莳花弄草、茶师之死七章。以茶为载体,在朴素和保健中寻求洁净,寻求风雅、浪漫的情怀,在宗教般的茶道中,悟到禅味和哲思。从有茶、茶具、茶室、茶艺,到茶意、禅思、无茶、有意,体现一个茶师的所悟及境界。最后,犹如剑之高手一般,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茶,原产于中国,8世纪时陆羽的《茶经》,阐述了茶道规范,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尚未达到精神和哲学高度。除了改朝换代所带来的文化变迁,也与因改朝换代带来的多灾多难给茶人一个不定的心,难以在生命堪忧的状态中探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经常在朋友的茶室和书房等私人空间看到“茶禅一味”的书法作品,但是我看到的基本都是因茶而茶,有的甚至因利而茶,而因茶至艺、因茶至情则就凤毛麟角了,至于因茶而思、茶禅一味的境界,则更是寥若晨星。我从译者的语言之美和对冈仓天心的理解之深,之神,应该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了。冈仓天心100年前说:“对后来的中国人来说,茶仅是一种妙饮,而与境界理想之事毫无瓜葛。”100年后的今天,此种状况似乎并未有本质改变。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
精彩复制: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心灵的宁静;必得慎言而不使话语破坏周遭的和谐;衣装的剪裁色调、体态姿势、行路风范都可能是对艺术性情的表露,皆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把自身引向美,那么他就没有任何资格接近美。所以,茶师努力使自己超越艺术家的概念,而成为艺术本身。这便是唯美主义的禅。完美境界处处存在,只需我们的辨识与认同。
⚪世上有三件最可悲之事:慧徒被庸师之教耽误,雅画被庸俗之眼污染,佳茗被愚拙之手糟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