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撒哈拉沙漠》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路是用来走的也许是年龄渐长的关系,这些日子常常回忆过往。想念那些老老的故事,静听那些老老的歌谣,就连看书,也喜欢重温那些可能正在被人们淡忘的老作品。比如,张爱玲,比如,三毛。
犹喜欢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对于撒哈拉沙漠,我原来只知道它是世界第二大荒漠,除了无止境的风沙,除了无休止的荒凉,再无第二种镜像。而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改变了我对它的印象。原来,它和另处一样,是人世间的一部分,有荒凉,也有繁华,有寒冷,也有温暖,有战乱,也有安宁,有陈腐,也有新生。
在三毛的心中,撒哈拉沙漠与沙无关,与家有关。当她无意间在《国家地理杂志》中看到撒哈拉沙漠时,她就笃定,这是她前世生活过的地方,今生必须回去,还了那份乡愁。
然后,她就真的去了。
当她和荷西一起站在沙漠之上时,荷西说:“你的沙漠,现在在你怀里了。”三毛笑得流出了眼泪,仿佛找到心安之处。
眼前的黄沙一望无垠,风起时漫天飞舞,风止时静若处子,这些数之不尽的沙粒、这幅变化无常的沙画轻易俘获了三毛的心,让她心甘情愿地在这里接受烈日的暴晒、子夜的冰冷,还有无法预知的当局的战乱、突如其来的逃亡……
一切艰难都抵挡不了三毛心中的热爱。她跑到海边去让捉鱼,半夜开车去等日出,扒拉下车轮做成最美的座椅,冒险爬过总督家的矮墙去偷花苗……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但结局却都是美好的。这种美好,是三毛眼中的美好,是旁人无法理解、也就难以企及的美好。她用一砖一瓦砌成一个简朴却充满诗意的家,用一碗一瓢聚成简单却可口的一日三餐,全力以赴地活在这个沙的世界里。她的每一段记录、每一段描写都那么真实那么用力那么热气腾腾,每一段文字都是有脚的,在你的体内狂奔、撒野,催促你去感受热爱去欣赏去拥抱,热切她的热切,疯狂她的疯狂。
我记得那些女人一起洗澡的画面,我记得三毛在找寻化石时差点被羞辱的画面,我记得那个10岁小姑娘出嫁的画面,我记得外敌入侵小镇时三毛坚决不离开的画面……我所记得的画面似乎都不太美好,可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本描写美好的书,因为三毛的全情投入,因为三毛的热情热切热爱,因为三毛与荷西由“凑和着过”到“深深相爱”的爱情……因为这一切,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是真有滋味,这样的日子真是活色生香。
岁月并非只有静好,却让人深深迷恋。
《撒哈拉沙漠》给了我一次绝妙的沙漠之旅。每一个角落都有风景,亦有风险;每一个邻居都有故事,亦有事故。因为这样,每一个日子都很新鲜。于三毛是这样,于我,也是这样。
掩上书时,我有些恍惚,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子,真的已经离开我们了吗?真的舍得主动离开这个世界吗?难道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她想寻找的新鲜日子了吗?
答案无从找寻。
无论如何,再读三毛的文字,依然能看到她对这个世界的真诚与热爱,依然觉得这个世界极为美好,不要轻易辜负了每一个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日子。
这是三毛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可以回忆,但别忘了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