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90后,按照经验来说,90后现如今正在社会的中低层打拼着,为了所谓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做着各种事情。
我也不例外,从事广告公关行业,让我的阅历多了更多的有趣、又奇葩的经验:加班必晒朋友圈,周末出差必须在群里分享加班照,早晨必须晒一下空荡荡的办公室,成果斐然的时候必须分享成果到老板能够看到的地方。
但是,我作为一个运营,却总是有着太多的迷茫。
1、运营人员不能把控自己运营的方向。我所在的公司,多服务于各个车企,我在公司接手客户的官微运营,初来乍到的我,总是不断与总监、经理畅谈:为什么我们不能使用第三方平台,进行粉丝的互动和数据收集呢?为什么我们不把官微打造出一个车企应有的性格呢?平淡无奇的配置解说和千篇一律的图片格式,真的是粉丝喜欢的?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能打破客户的三观。
最后努力的结果:经理告诉我-不是不行,只是你这种方式过于激进。总监告诉我-客户喜欢的是中规中矩不出错。同事告诉我-其实他们是怕犯错误。
最终的结果:我妥协了,抹去了我挑刺的棱角,留下了沉默对待的我。自此,对于运营的结果我只是在默默的分析,但从不把结果呈现于外人观看。
所以我迷茫了,不知道我所谓的运营思路是否正确,但我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激进的方式,只有没有个性的千篇一律。
2、方案撰写要多参考案例。我的骨子里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从不相信所谓的复制粘贴能够证明自己的个性,所以,对于抄袭,哦不,是借鉴参考,我总是适可而止,简单借鉴,参考思路,学习风格,升华内涵,落地思索,最后从观看者角度去理解一遍。-这是我个人风格
然而,在后续的日子里,我渐渐的了解了更多的方案写作方法。
方案可以提炼竞品的案例大纲,进行简单的文字修改换上一身特有的皮肤即可提交客户。活动策划可以翻看三五年前的案例,提炼策略,进行背景的匹配,加上换了汤药的流程示意,赢得了客户年度最佳奖……此类种种,不愿细谈。
可惜痛苦了的是诚实如我,始终不得真髓,某次会议,提交方案初版,总监-你的方案是怎么来的,有参考吗?我-背景分析从网络上大量新闻稿件总结出,策略自己想的,具体内容纯属个人创作。总监-你这个,不行,说服不了客户。
我迷茫了,难道需要具体的参考案例客户才能通过?是我错了吗?
3、内耗是为了更好的产出。内耗永远是产生成本的最大问题,不例外,我所在的项目组总是在进行我所谓的无用功。
稿子-审核+审核+审核+审核+审核+客户审核。最终的结果,一半是打回重写,一半是回到了审核之前。
我又开始迷茫了,难道,不应该尊重写作者的思路吗?各种更改之后的结果,真的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吗?也许吧,他们的思路并不适合我。
青春路上,总会有着各种迷茫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当我再次回首,才能发现今天的我比之前的自己了解和明白了更多事情,我——会感谢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