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正反馈。
成年人的世界里,“专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因为一个人要不断地切换角色。
从切换到代入,从代入到专注,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这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比如说:
当你对吃饭这件事情很有抵触情绪的时候,你就很难切换到吃饭这件事上,更不用说投入进去,专注于吃饭了。
所以,抵触情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因为每个人随着成长,都会有固化思维的情况,只要是去做固化思维以外的事情,都或多或少地产生抵触情绪。
打破这种局面的其中一个有效方法是:
永远对事物保持好奇心。
子曾经曰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你对“吃饭”这件事保持好奇心,自然会产生爱好的心态,甚至会以此为乐。
我们还是不要举“吃饭”这个例子了,举“做饭”这个例子吧。
对于做饭,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抵触。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繁琐。
比如做一个玉子烧,看起来烧只是要烧18分钟,加上挤酱2分钟,可能只花你20分钟。
但是备料比如打蛋、加面粉、调味等就花一个上午。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轻装上阵,快速销售。
花时间做准备的时候,就需要很专注的心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切的投入行为,如果没能看到即时的成效,都是在蓄力的过程。
这时候,就需要沉降我们的内心。
只有把内心沉降了下来,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专注,才能产生心流。
达到心流状态时,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这时候出来的成品,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很多时候,除了是模式和套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流”的问题。
用一些比较玄的话来说就是:
有没有把“灵力”灌注进这件产品里去。
所以,如果想要有灵魂,更多的时候就是有没有心流,有没有灌注灵力。
奇门遁甲的老师说:
“不敬心不做,不静心不做,不净心不做。”
先要对他有一个敬畏的心,同时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再同时把环境给净化了,才能达到“天人感应”。
达到这几个条件,出来的成品,再差也有个限度。
所以,社会并不浮躁,浮躁的是人心。
把自己投入专注到某件事情上,就会产生奇迹。
但是,因为我们同时要兼任n多个角色,所以没办法只专注一件事上。
所以我很佩服全职妈妈这种角色,只不过很多时候是条件不允许我们这样操作。
所以,为了适应当前环境,我更鼓励的是女性多元化角色,有一定的收入,然后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回专注。
我们无法只专注一件事情,但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是:
专注当下。
比如说:
1.当我在拍照的时候,只专注于当下的拍照;
2.当我在写文案的时候,就不管照片的事情,只专注于当下的文案;
3.当我在想事情的时候,就封闭七窍,只专注于思考事情;
…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这是做事情的一大基本原则。
带着心情做事也不是完全不好,如果你是艺术家,把情绪全发泄到作品上,有可能会出现意外的惊喜。
不过。
我们先求稳定再求发展,先求生存再求生活,这样或许更适合这个大环境的需求。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切换为是搞艺术,还是搞生存。
说人话就是:
根据不同需求,来做出“发泄情绪”还是“调整情绪”的产品。
总之,有需求就有市场,两者都有他的存在价值。
但前提都是要“专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