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担心,“无知”二字,很容易让人读出冒犯”、“亵渎”、“不尊重”的意味。
其实,我的本意只是,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诉说一些观点。
它已经影响了我的大半个少年期,以及将来我身为人父,我是否以同样的方式来教导我的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家庭,成长在农村,虽然后来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户口迁到了城镇,可是贫穷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父母都是农民,大字不识得几个,他们那个年代,除了务农,听父母讲,上学都是一种奢侈。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们从那个山沟沟里走了出来。
母亲常常骄傲的对我们说:当时如果不带你们出来,可能你们一辈子也就盖棺定论了。每天除了放羊,种地,就剩吃喝拉撒睡了。
我不置可否!
给孩子灌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可能是因为父母书读的少了,他们认为,读书是很有前途的,而前途对他们来说,就是不愁吃穿,过的体面。
99%的人都逃离不了上学的命运,我也不是说这是一件悲哀的事,相比于其他偏远山区,可能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背起书包,走进学校的殿堂。
从小学开始,每天嬉笑打怒,也不明白前途是怎么一回事。上了初中,我才知道,每个人在学校的路上都有一条特定的轨迹,就是必须要经历中考,高考,大学。
必须要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来检验你的能力。
我很困惑,那些没有乐趣的数字,化学符号,究竟有什么大的魔力,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将来步入社会了,那些东西还能学以致用吗?
想不明白,每天机械的接收新的复杂枯燥的东西,使我逐渐对对学习心生厌恶。
父母说 : 你不读书,以后注定没有出息,你的人生,会败在自己手上。
我说:我只是想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
他们说:那没用的,那条路不好走的,你还是认真读书吧!
初中浑浑噩噩地度过,勉强上的了高中,我本想选择体育特长生,被父母阻止,说那太累了,不适合你。
我说:我想试试。
“不用试,你只能选择上文化课”
于是我又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虚度时光,终于,在高二下半学期,我觉得再这样下去,我要完了,最后选择了辍学。
社会上沉浮的这两年,我做过服务员,保安,学过软件编程,只要是我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我都会主动学习。
学习不是一种负担,也不等同于读书,读书也不一定在学校才会读,而学习,更不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真正的收获是来自自身的,对知识的需求和事物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充沛!
放养式的“政策”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拿我自身来说,从小被大人带着,干农活,做杂物,暑假还要赚零花钱,给自己攒学费。
因此,从小,我就比较独立。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可当我步入社会的时候,才发现,我却被父母“抛弃了”。
遇到什么困难,跟他们讲,不仅听不到任何的安慰,反而还是劈头盖脸的数落你一顿:你这么大了在外面连自己都养活不住,你还能做什么呀!
这些话,常常让我的心无处安放。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上,体会不到一点温情,甚至在自己的亲生父母那里,也得不到关爱!
我曾一度低迷消沉,迷茫困惑就像冬夜的潮水一样,席卷侵蚀着我的受伤的心。
人生变得索然无味,好像一天怎么都可以度过。往后的路,一点也不期待。
那时的我,糟糕透顶。
跟父母的关系,也愈加僵硬!
鲜少有沟通
在我的印象里,和父母,很少有平心静气的坐下来。有的也只是讨论一些日常琐事。
我多希望父母可以多和我谈谈关于自身成长的一些东西。
比如说希望他们可以每天多问问我: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过的开心吗”
“今天发生了哪些趣事,跟我说说”
“最近有没有什么烦恼”
……
诸如此类的。
可他们好像更加关心我的学习成绩,以及我在班里,年纪的成绩排名。
没考好,会数落我:
“供你读书容易吗?你就不能争口气,你看人家别人的孩子,再看看你……”
青春期,我的叛逆来的格外的凶猛。
以至于学校,是我迫切想逃离的地方。
家也,让我逐渐变得不再眷恋。
人的一生,很长。
孩子的成长,可能就是关键的那么几年。他未来的习性,人格,都会在关键的那么几年完成塑造。
父母,不光是引路者,还要是栽培者。
不必天天把孩子疼在手里,含在嘴里。
只是当孩子们需要的时候,能够陪在身边。
父母,教会孩子如果去爱与被爱,以及如何接纳自己将要终其一生的命运。
多和孩子交流,适当的给予关心,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的每个岔路口,不要再用自己的经验来束缚孩子,
因为,不是一个时代了!
我觉得,这些来讲,才是至关重要的,对每位父母而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