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祖经《老子》(又名《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对这句话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诠释;我们今天则普遍把这句话解读为: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也就是说,“道”是不可言说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不过,对于这个解释,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例如,著名学者赵汀阳先生就认为,这种解读从《老子》原义上说恐怕是错误的。他指出:
“道可道”中的“可道”,应解释为“可因循”,而不是“可说”。
“道可道”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有规可循之道”,即“伦理、经术、政教、礼法以及各种操作规则、章程规制、日用技术等等,那些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东西,也正是《老子》各章里不断反对的那些东西”。
因此,《老子》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应解释为:“凡有规可循之道,就不是一般普适之道”;而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可说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
“道”,是可以言说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其理由包括:
1.老子反对刻板规范,反对墨守成规,推崇符合自然的那种无法固定化的、灵活弹性的、始终跟随形势而变化的“道”;
这种没有一定之规,因而不能因循的、只能灵活变通去理解的“道”,当然是不容易说清楚的。
但难以说清楚,并不等于“不可说”;否则,《老子》通篇都在解说“道”,岂不是自相矛盾?既然“道”已经被宣告为不可说,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请输入图片描述
2.将“可道”解为“可因循”,与许多古人的解法基本相似。
比如,《韩非子·解老》说:“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
强调老子所说的“道”的特点是“无定理”,因此并无定规可循。
韩非子的年代距老子不远,所以他的理解应该是比较符合当时的语境和观念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3.中国思想家很少脱离“行”的领域去讨论“知”的问题(名家算是例外),这也决定了中国思想家所关心的存在论问题,同样总是与“行”的问题密切相关。
老子的存在论追求也是以“行”的问题为核心,他试图化自然为文明,将自然之道的高明之处,化为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使人在形势万变之中始终能够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存在状态。
“道”不远人,“道”就在事中,作为指导人们实践的“道”,应该是可说的,也是可思想的,否则又如何能够知“道”?
而且,早期汉语中表示“说”多用的是“言”,“道”作“说”用,多见于晚近的汉语。“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应解为“践行”或“遵从”更通顺。
请输入图片描述
4.《老子》区分了有规可循之“道”和无规可循之“道”。
有规可循之道属于“器”的层次,是“形而下”的事情;无规可循之道才是“形而上”之道,是使一切有规可循之道能够各就各位、各行其是、各得其所、而且形成互相协作的永恒之道。
5.把“可道”解为“可说”,这种解法将老子博大的形而上学、政治与道德思想问题收缩为知识论问题,甚至是神秘主义知识论问题,从而导致对老子的片面和狭隘的理解。
老子于是面目半非,深意渐失,由一个现实主义思想家变成了一个玄虚论者。
这实在是对《老子》的一大误读!
……
请输入图片描述
对于上述看法,你怎么看?你是怎么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