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
或者说,聪明是对某一个跟大脑有关特质的通俗概括。
这个共同点、这个特质就是:
建立关联。
一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整本书中,都在强调打磨“概念”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决定自己能否变聪明的关键步骤——在李笑来看来,说一个人聪明,不过就是意味着他的脑子里有不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以及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不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论语·述而》讲:“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你看,好学生的特点是: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
这样的好学生,请给龚老师来一打。
李笑来说的“聪明人”和孔子眼里的“好学生”概念,与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讲的如出一辙、高度一致:
建立知识结构时,你的目标就是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聪明的人会很自然地这么做,每学习一个新概念,就会自动地与其他知识相联系。
古今中外的学习大师、学习强人,都知道学习活动的关键在于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间的一种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所以,其实,笨人各有各的笨法,而聪明人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二
聪明人更注重知识间的关联。
越早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变得越聪明、越善于学习。
善于学习的人,他的学习活动就像编织一张大网(这是一个很精准的比喻),而学习低手的学习活动就像在整理一个个孤立的盒子。
聪明人的学习是自带体系的学习,他们极端重视搭建知识“结构”——“结构”是《如何高效学习》一书所提倡的“整体性学习法”核心观念,它的意思是“关于某个学科的知识之间联系的总和,它是你大脑中的城市”。另一个类似比喻是树状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的知识是零碎的,仅有一两根线把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串联起来,所以在很多时候显得非常低效。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他是一个树状的,有核心的主干知识,也有分支的树枝,即使一些不常用的知识也能通过叶子和整个知识体系产生连接,让我们能够快速提取到。
聪明人“会将获取到的新信息,跟旧的信息建立联系,并将它们放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找到合适的位置。”
这就是聪明人思维方式的本质:
对于一切新事物,不满足于「知道」,而是会去深入思考。
思考得越深入,与这个新概念的连结就越多、越牢固,它就越能在你的思维里扎根。
有人这样讲聪明人的概念连结能力:
如果把每个人的思维,看成是由许许多多个概念相关联组成的网络。那么,聪明人的“概念网络”中,不但内容比常人更多,每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连结也更丰富,并且提取一个概念所需要的时间也更短。
普通人平均每个概念跟其他 3 个概念连结,聪明人可能是 5 个,因此针对同一个概念,他能够联想到的内容更多。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就惯常用一种跨学科的复式思维框架、一种结合了数学、心理学、生物学、微观经济学等视野的广谱的分析法,对商业问题进行多管齐下的思考和评估。
三
聪明人之所以注重概念之间的连接,是因为知识作为一个有机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相连,以及事物之间本来都是相互联系的。
回忆一下,解析几何跟代数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微积分跟解析几何又是如何关联的?
读过《如何高效学习》,会记得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说明上面的观点。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物理课学得很好,一次考试,所有问题都答对了,只有一道题,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这道题目是“怎样用一个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回答:“去建筑物的顶上,将气压计扔下来并开始计时,直到听到砰的一声,再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出题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利用所学的气压知识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从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来他懂得气压知识,所以老师没有给他高分。
学生找到老师,对低分表示异议。老师说,只要他能再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给他高分。
学生稍稍思考就回答,可以用气压计敲开建筑物主人的门,当主人打开门时,问他:“请问,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
老师沉默了一会,问:“你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说还有很多,比如:用一根长线绑着气压计,通过线的长度测量高度;或者将线当作钟摆,通过钟摆的运动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等。
这个老师后来被气死了。
——没有啦,老师最终决定给这个学生满分。故事中的学生就是年轻的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而闻名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