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求“素养导向”的今天,我们将目光朝向了“素养如何落地”,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工作室活动,我们是围绕工作室开展的课题《核心素养的“三化”实施》(简称)分小组展开:一人执教,两人根据授课情况分享“素养落地”的策略。
今天呈现了一节一年级的《猜数游戏》。这节课主要的核心素养是“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教参上已经有对此的详细阐释,也就是有素养落地的对标方式。
上课的小杨老师,极具亲和力,她是一位眼中有学生的老师,非常舍得用一些好词去评价学生,比如:他用最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他准备好了;你真会思考;你会用算式来表达了,真棒……
01 值得放大的地方
从课堂可以看出,做课团队的关注点:
第一,关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掌握,也就是素养里关于数学语言的培养。老师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摆的过程,提出了“信息+问题”的结构,并板书在黑板上。这个过程,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不然就会到了二年级,他们的提的数学问题结构不完整,要么只有信息,要么只有问题。在老师画出了图表示了信息之后,在问题的地方贴了一个“?”,让学生直观看到情境和问题。
第二,关注学生对算式的理解,也就是素养里关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比如对:6-3=3,追问减数的3是什么意思?并结合图来说一说。结果的3表示沈意思,在图上的哪个部分。这些都能让学生对从情境里抽离出算式,有很好的帮助。
第三,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给学生准备了磁扣,同桌两人玩,一人考对方,另一人猜和说算式。
02 可以改进的空间
当然,每节课都有自己提升的空间。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方式,我们还需要在这些方面可以改进。
说改进点之前,我们简要分析一下“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一些通识:首先,老师得有一个“四件套”的意识。哪“四件套”呢?就是“情境表达、语言表达、符号表达和算式表达”。从课题的“游戏”可以来设计教学:每一次动作、语言、符号和算式都可以是一体化的,让学生真正在游戏中培养运算能力。从这节课的学生来看,学生的“算式表达”高于其他表达,因为不管老师问什么问题,比如问“说一说”,学生的回答都是说的算式。老师问:6-3为什么等于3,学生的回答就是6-3=3。
基于此,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做一些改进。老师有了意识,但还的有让知识和技能落地的空间,这样素养也才有可能落地。
第一,学生的符号表达,也就是画图表达,较为弱。加法的表达老师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没有练习。减法的表达,老师示范了一个圈起来拉走的方式,让学生在本上画一画。很多学生茫然无措,可能一是因为本子使用的是方格本,孩子们只习惯于在上面写数字,二是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老师展示了两个学生的作品后,应该让其他学生跟着模仿再画一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习得这项技能。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已经有画图的练习,应该是可以强化提升的。
第二,如何从无序到有序,培养数学思维。表格的呈现,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个问题。在玩游戏的环节,学生是无序的。老师可以有意识请一组同学进行有序的活动游戏,再让学生玩一玩这个有序的活动,到了表格时,就变得比较轻松,也就是水到渠成。老师可能也发现了学生这个问题,但引导了之后,还是应该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有序的呈现出来。不然,这个知识点又成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三,理法相融,算法和算理都需要理解。这一点也是池老师说到的。我们不能相当然认为没有问题,就没有这个环节。
我很期待如果上一节游戏贯穿的课堂,落实“四件套”,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用游戏+学习单的方式,加法和减法的,都用这样的方式,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都涉及,这样培养一段时间,孩子们的素养是不是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呢?
“素养导向”,也是以“知识技能”落地为根基的。基于素养的内涵表现,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才能实现策略精准化,做到评价数据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