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蜗牛的梦想
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作者: 麦穗学习社 | 来源:发表于2021-05-12 11:41 被阅读0次

我们是不是经常面临各种选择,比如当有了小孩后,是选择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还是继续在职场工作;大学选的专业越来越不满意了,毕业后是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是选择感兴趣的;一份工作做的不开心了,是跳槽还是继续等。

这些选择经常困扰我们,有时我们会以选择困难症麻痹自己,甚至选择抛硬币帮我们做出选择。

随便做出选择很容易,可是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做出选择的一些方法,让我们的每次选择都有参考依据,从而选出更好的那一项。

01.更好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标准低,他就会很快选出那个满意的选项,而这个选项不一定是最优的;如果一个人内心标准比较高,他会通过多方对比选出那个最好的选项。

比如一个人想要找一家吃饭的餐厅,如果以填饱肚子作为内心标准,他会随机选择一家饭店,而如果要求是健康美味性价比高,他会进行一个筛选过程从而选择符合标准的饭店。

所以,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类比到生活中的选择也是如此。

高考结束有些人进入到不那么优秀的学校,一些人对自己的标准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而另一些人会以“985”高校的标准要求自己。

就像《学习力》的作者Angie考入的是一所二本学校,但她从来不会以二本学校的标准要求自己,她知道自己的起点低,一入学就规划好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要考四六级、要拿奖学金、要积累社会经验应对毕业就职问题。

正是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让这个女孩一毕业就与别人拉开了差距,别人面对找工作的迷茫时,人家已经入职了高企,这就是高标准带给自己更好的选择。

关于知识学习,我们经常看到有免费的和付费的,很多看似免费的知识往往都隐藏付费陷阱,不仅浪费时间有时还会让你缴纳智商税。

付费的知识大都是经过精心打磨,按照标准来说,付费的知识要比免费的知识更全面系统,果断选择付费学习是个明智之举。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应该如此,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面前,就去选择那个标准更高的吧。

02.不要因为预设规则放弃个人追求

我们有时候会陷入选择的两难境地,理想目标与当前处境相反,甚至构成严重冲突,这种冲突矛盾又会导致糟糕的内心状态。

比如我刚开始提到的,毕业后我们是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还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问题。

对于专业的选择我们可能一开始没有那么清晰的认识,有时是家人或朋友的建议。

当我们大学期间一直专修这门专业时,发现它越来越不是自己内心喜欢的,如果毕业了再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真的是痛苦不堪。

由于已经在本专业投入太多,面临的自由选择余地已然很小,若是重新再来,简直天方夜谭。

这种现实的选择困境,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

毕业生在做未来职业选择时,首先想到的是延续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最符合他们身份的一个选择。

“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

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想“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们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这种身份的束缚,聆听内心的声音,年轻是试错最好的机会。

发现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可以转变方向,研究自己喜欢的专业,没有必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要担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才是最重要的。

03.识别“隐含假设”发现更多选项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千万家长焦虑的来源。在孩子2岁时开始了各种启蒙教育,曾经的我也是这样。

看到别人的小孩开始读英文绘本,说英语单词,我也买来各种启蒙教材,分级读物。

可我英语底子很烂,给孩子做不了启蒙,感到很吃力,我开始焦虑不安感觉自己做不好妈妈,考虑要不要给孩子报网课跟着视频学。

这里的我就将“隐含假设”植入了大脑。

隐含假设1:英语启蒙是件必须的事情,我需要选择一门网课。

隐含假设2:不能给孩子做英语启蒙不是好妈妈,所以我焦虑感到自己的失败。

正是这种隐含假设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让更多潜在的可能没有被发现,只有挣脱这些假设给自己的思维束缚,才会发现改变现状的途径,进而找到新的选择。

分析第一个隐含假设。

其实英语启蒙并不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虽然早期可以借助孩子语言的爆发期学习英语更好,但即使错过了也没关系,上学老师会教,而且孩子将来未必从事英语方面的职业。

另一方面上网课势必会用到电子产品,而我在很多育儿书籍中看到,不建议学龄前孩子过早接触这些电子产品,因为它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小。

曾经跟一位老师妈妈聊天,她跟我讲到,最后悔的事情是给孩子提前教育。

她说自己是老师,老师的孩子自然得出众好像才能体现妈妈的能力,她提前给孩子做了各种启蒙,尤其是上小学后,她会提前带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按理来说这个孩子应该非常优秀。

结果让人意外,她的孩子成绩不太理想,每次考试分数都不高,原因在于自满。因为妈妈都提前教她了,她感觉都会了,很没意思,上课不再认真听讲,以至于老师讲的细节重点都没有学到。

当然这是某个人的例子,不具备普遍性。但给我了一个参考,什么事情都有利弊需要自己权衡和把握。

再来说说第二个隐含假设。

好妈妈不是用给不给孩子做启蒙来定义的。陪孩子尽情玩耍、照顾他们、给他们讲故事,给孩子良好的品格教育,尽自己所能的给与孩子,这都是好妈妈,没有必要拿别人养育孩子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通过识别“隐含假设”,我不再焦虑,做出了我认为的更好选择。我不再打算给孩子报网课,它的副作用我不容忽视,给孩子我能力范围内的教育,不比较不纠结。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难以选择的问题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04.多维度筛选更多选择

过去人们常常因选择极其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比如遇到两件衣服都喜欢不知道选那件?吃饭是吃快餐还是自己做?两份工作不知道该选哪个?

我们该如何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呢?

我在《精进》这本书中学到一个方法就是“精细化思考”,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一般人在做选择时,很难做到精细化思考,因为比较麻烦,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拿吃饭来说,自己做干净卫生比较健康,但是费时间;吃快餐,干净卫生不能保证,但是节约时间。我们是想要健康还是想要节省时间就可以做出选择了。

这是一种简单的精细化思考。

再来看比较复杂一点的,关于选择工作。

假如我们同时拿到了3家面试offer,粗略想想每个机会都有优缺点,一时难以选择,怎么办?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处理,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你想通过工作获得什么。这一步叫做“重新定义问题”。

第二步,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这一步就叫“因素穷举”。比如收入、发展机会、创造性、弹性时间、照顾小孩、工作强度、晋升空间等等,凡是你关心的都列举出来。

第三步,对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1-5分)。这一步称为“因素赋权”。

第四步,绘制表格根据罗列因素分别对3个工作打分,最后对每个工作的权重分相加,即可得到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然后选择得分最高的那个。

通过维度分析法可以让我们在多个选择面前做出更好的选择。

五一假期比尔盖茨的离婚事件让我了解到,曾经比尔盖茨在卧室的白板上列出了结婚的优缺点,仔细分析后才选择了结婚。

原来这种维度分析法适用在很多方面,让我们避免头脑发热,一时冲动,给我们一种理性思考的模板。

05.重新选择也不怕

一个选择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多年以后,一个新的选择也可能颠覆原先那个关键的选择,使人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或者重新驶回曾经的轨道。

记得初为人母那会儿,面对新生儿想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最好的东西,什么事都亲历亲为,产假结束要上班了,因为舍不得她,以及担心老人的育儿理念跟不上,照顾不好孩子,我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在全情陪伴孩子的那一年,我见证了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第一次会翻身、会坐、会爬、会走路,感叹生命的神奇。

但同时我也在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虽然照顾小孩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我的价值难道只能靠孩子的优秀与否来体现吗?

我会不会最后完全以孩子为中心,会把自己的付出和孩子的表现相关联。一旦孩子表现不好了,我是不是也会说出,“都是因为你……”的话语,我不敢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我又重新做出了回归职场的选择,找回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重新拥有自己给自己的那份安全感。

曾经的选择让我现在更能体会工作的意义,我无比珍爱这份工作。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一次的选择不敢再有新的选择,重新选择是每个人的权力,也是人生常态。

曾经的想法、选择一定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没有必要去抹杀这种印记,而是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关联,不是把“过去的我”全部抛开,而是让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生发出新枝。

以上就是分享的关于做出更好选择的方法,希望每个人都能选择更好的那个选项,即使选错了大不了重新选择。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谢谢你的阅读,我愿把看过的书,都写给你看~

相关文章

  • 精进 02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02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2.1 从...

  • 反思自己的写作和思维

    我们思维的目的是为什么?为了生存做出更好的选择。 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要有清晰明确的观点或原则。 如何得到清晰...

  • 精进第二章寻找心中的巴拿马脑图

    第二章主要讲述如何做选择,开篇就提出主题,要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下面就开始论述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首先,你的目标...

  • 《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的阅读笔记

    《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的阅读笔记 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作者: (美)奇普...

  • 努力与选择同样重要

    选择与选项:有时,人生会面对两个以上的选项,但又不知如何做出选择。不知如何做出选择,是因为不知哪个选项更好。其实,...

  • 如何更好地做出选择

    有一位哲学家说,我们随时随地都是在做出选择,选择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选择工作,选择行业,选择伴侣,小至...

  • 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时候只是一句正确无比的废话。因为你就算知道选择更重要,你也压根不会选、没法选。哪怕你选择了一个...

  • 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你的自我要求是和你别人区分开来的最大的指标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 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选择,小到去哪家店吃饭,喝什么口味的奶茶,大到择业和人生选择。当我们做出选择,好像并没有认真思考选...

  • 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选择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爱人,和谁结婚?到哪里买房子? 小的方面来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ca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