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老人
顾 冰
一个星期六的清晨,天空飘着扑面欲湿的寒雨,我习惯到紫荆公园晨练后,又去翠竹菜场买菜。
恰巧,我遇到了以前的邻居媛媛奶奶,也在买菜。攀谈中,我得知她家搬到了龙湖小区,她儿子住在兰陵。前年,她摔断了腿,至今走路还一瘸一拐的。我问她,龙湖离翠竹这么远,怎么到这儿买菜。她说,平时,她买了菜,去给儿子做晚饭,然后回自己的家,双休日,儿子一家三口都在家,她就买了菜,早点赶过去,好给他们准备午饭。翠竹这儿卖的鱼丸做得好,她孙子喜欢吃,所以,就来了这里。说完,急匆匆离我而去,说怕晚了,耽误做中饭。
望着她佝偻的背影,慢慢消失在人群里,我心里突然泛起了一阵波澜。放目搜寻四周,买菜的除了是老人,还是老人,这会儿,他们的儿孙不定还正沉睡在甜梦之中。
这也许就是当下中国社会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而我,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其实,早晨不仅买菜的大多是老人,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口护送和等候学生的,也基本都是老人。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这群人像时针那样分秒不差,像钟摆那样一刻不停。上学时间,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常常能看到老人肩背书包,牵着小孩的手,朝着学校快跑,那是怕孩子迟到了。有时,早已过了放学时间,总还有几个人守候在学校门口,眼巴巴等着不知什么原因迟迟不出来的孩子。当孩子出现在面前,他们又会一把抢过书包,把在怀里焐了又焐的自己舍不得尝一口的东西,直往孩子嘴里塞,一边还叨念,慢点吃,当心噎着。天热,他们会第一时间帮孩子脱下外套,天冷,他们又会特意带上一件衣裳,赶紧给孩子裹上。
就是在儿童医院,或其它医院的儿科,陪同小孩看病的老人,也不鲜见,或者说,再司空见惯不过。他们尽管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却一趟趟地排队挂号、交费、就诊、取药、输液,仿佛混身充满了能量,全然不觉得累。他们觉得理所应当,因为孩子的父母工作辛苦,分身乏术,老人应该为孩子分担这些家长里短。甚至,他们还暗暗自责,是自己老了,落伍了,不懂科学育儿知识,没有带好孩子。他们宁愿孩子的病,长在自己的身上,也不让孩子有些许微恙。
在很多家庭里,假如白天儿孙不在家,那午餐老人绝对会凑合着吃,那些荤菜是不会单独享受的。到了晚上,孩子回来了,全家人的衣裳一定洗净晾干叠好了,满桌飘着香味的饭菜也已摆好了。桌上有好吃的,他们总是很少下筷,原因不是说中午自个儿吃撑了,就是说老年人过多摄入动物蛋白,不易消化。吃完晚饭,洗碗、抹桌又都被老人抢先包揽了。至于剩饭剩菜,是不舍得倒掉的。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养生,而是因为他们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他们记着饿肚子的滋味。如果孩子反对,他们又会偷偷地藏起来,放到第二天再吃。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作支撑。我终于懂了,晨曦里,草坪上,公园里晨练的,夜幕中、路灯下跳广场舞的,为什么大多是老年人,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好的身体。如果自己倒下了,还怎么去买菜,怎么接送小孩?真要到了那一步,自己受罪不说,还拖累了孩子,他们不放心。
所有这一切,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我终于懂了,为什么在菜场上,老头老婆们,常常挑来拣去,菜帮上一片黄叶也要掰去,三分二分也要斤斤计较,甚至,买二棵青菜,要问遍整个菜场的所有菜摊,寻一个最便宜的卖主,就是节省一角钱,也能高兴好几天。至于路途远近,他们一点也不在乎,因为他们乘公交车免费。我更懂了,小区里,一群人像赶集似的,围着垃圾桶一遍又一遍翻找,恨不得要从里面找出金子,为什么都是那些老人,因为他们要将一张张废纸,一只只空易拉罐,变成一个个钢崩,哪怕是给自己的孙子孙女买一粒糖,一根冰棍,心里也是甜的。
人之垂老,本当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但中国的老人,却忙完了第一代,又在忙第二代,把自己的一切都无怨无悔地给了孩子,孩子就是未来,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有了美好的未来,这样的老人难道不伟大,不值得吟颂吗?我要为中国的老人讴歌,为中国的老人礼赞!
伟大的中国老人,万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