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licia
近日新闻报道狄莺和孙鹏的儿子孙安佐在美扬言恐攻被捕。看了几张孩子的照片,都是面无表情,目光呆滞,脸上几乎找不到幸福、满足的痕迹。
狄莺曾在8年前上《康熙来了》时提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她表示为了能让儿子健康成长当栋梁,要求当年才11岁的孙安佐每顿饭要吃下一个成人的饭量,平均一餐吃完要2个小时、一天三顿,总共花7个小时盯着儿子把饭吃完为止。如果换做是你,已经吃饱了,还能再继续吃下吗?那么,小小年纪的孙安佐多吃的那些饭都去哪儿了呢?
“严厉教育”剥夺了孩子自由意识的发展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自己的需求,可是父母往往觉得孩子那么小懂什么?试问,当你吃饱了,却有人强行往你嘴里继续硬塞食物进去,你的反应会是什么?拒绝、愤怒、反抗?相信这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相信孙安佐也这样做过,但是他会得到什么呢?母亲的压制。
喜欢看台湾综艺节目的人多少都应该知道狄莺以及她的性格,从孙安佐11岁时的反应来看,他已经屈服了,所以母亲才会像胜利者一样每天看着他吃饭。本来吃饭是一个人的正常需求,品尝自己爱吃的食物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但是孙安佐却不能自己做主。一个人连吃饭的权利都没有,可想而知他心里的痛苦与愤怒,而他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需求也同样被母亲压制着。
狄莺规定儿子18岁成年后才可以自己出门逛街、拿手机;她还很高兴的表示儿子11岁了还要和自己一起睡觉,很依赖自己。她对儿子的学习成绩也要求很高,她曾对孙安佐说:如果考试低于80分,就把你打到屁股开花,所以儿子的成绩都维持在8、90分。如果考到90分,就有1000块奖金买玩具。
这些例子透露了一个规则:无论孙安佐喜欢不喜欢,只要达不到妈妈的要求,他就会有生存危机。一个11岁的孩子离开父母能活吗?很显然不能!那么如果孩子想要继续在这个家生存下去,他要怎么办呢?只能被迫接受,讨妈妈喜欢。
当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掌控,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说话、做事、要求孩子听话,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入侵,扼杀着孩子的自由意志,这就是一种攻击。一个正常孩子的反应就是反抗,但由于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存,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孝”文化的传播,使得孩子无法憎恨父母、对父母发怒,于是这份“愤怒”只能自我压制在心底的某个阴暗角落。愤怒的情绪虽然暂时被压制了,但是它不会消失,只会转换成另一种方式向外投射出去,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冲突的外在事件,例如:打架、持续不断的抱怨、悲观、自我否定、欺负弱小、破坏亲密关系等行为。
一个被严厉教育压制的孩子,会失去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他们所能发展出来的只能是对生存危机的应对,而不是看到事物的本质。一个18岁的孩子,已经到了成人的年纪,却不知道自己的言论在别人眼中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以炫耀的口吻开着“恐怖的玩笑”。孙安佐正是试图用“恐吓、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被从小被压制的怒火,所以他喜欢军事武器、喷火的手枪,他想用这些危险的方式去找回自己失去的自尊,试图用散播恐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凡是在家长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乖巧、听话,原因很简单,无力反抗。但是对于父母以外的人,尤其是对那些和父母很像的权威,可能心里会充满仇恨,同时也会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愤怒投射出去。
哪里有压制,哪里就有反抗
孙安佐喜欢的东西,均和“暴力”有关。他还曾研究如何制作火焰喷射器。提到军事、武器我们会想到什么?战争、暴力、炮火、混乱等等,而这些正是孙安佐内在无处发泄的情绪。由于我们的社会文化过度、错误的宣扬父母的伟大,不允许孩子恨父母,于是孩子找不到愤怒的源头,只觉得心里有一股无名火或是一种冲动的能量无处宣泄,于是转向了与暴力相关的东西。沉迷于军事用品,其实就是一个信号。作为父母不但没有注意到,反而还特别鼓励孩子在这方面的爱好,孩子自然会向大人鼓励、允许的方面发展。
从这件事上来看,很显然,玩游戏、玩喷火枪已经无法满足孙安佐了,他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大,执念也越来越深,因为只有沉迷在这些事情当中,才能让自我意识的缺口得到短暂的满足。于是,他开始寻求真枪实弹。买枪已经在计划之中,至于之后他会不会真的去扫射校园,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想法已经在他脑海中存在,而“玩笑”有时候就是一种试探。
其实孙安佐最初想要的,可能不过是“自己吃饱了就可以不用再吃”这种再简单不过的“自由意志”。想想就不禁觉得惋惜。
一个被逼吃饭的孩子如果发泄愤怒,可能只是把碗砸了、饭撒一地。但如果是一个被常年压制的成年人呢?他发泄愤怒的方式可比一个孩子的杀伤力要强上好几倍。
究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不想让孩子快乐?
举个例子:孩子想吃糖,父母不给,理由是“孩子没节制、糖吃多了没好处”。表面上看似非常“合情合理”,符合“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个为了孩子好的举动,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
孩子吃不到自己想吃的很不开心、哭的很惨。
为什么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最后却弄的孩子不开心呢?显然“开心与否”不在“为你好”的条件之中,我们所认知“为了你好”的定义是:即便会令你不开心、令你痛苦,只要我认为它是好的,你就要接受。不是吗?
孩子被迫接受家长的意志,开心的是谁?家长。
喜欢和孩子较劲的家长,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以及整个成长过程,是否也被父母强迫着做了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你是不是正在用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在严厉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一定会觉得这就是正常的教育方式,因此会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甚至连语气、用词都和自己的父母有着惊人的相似。
再举个例子:一位妈妈,不喜欢孩子一直打游戏,孩子不听,于是摔了孩子的平板电脑、对孩子大发脾气。理由是:一直看屏幕会对孩子的眼睛不好。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天生散漫,没有自律,正如这位妈妈一样,不相信孩子玩累了会自己停下来休息。其实真相是:父母在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中有太多干涉,令孩子的内序变得混乱,从而失序。尤其是那些被父母全方位掌控的孩子,只要逮到机会就会索取无度,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从来没有被满足过。试想一下,如果你喜欢吃一样东西,什么时候想吃什么候就有,你会怕从此就吃不着了吗?那如果是这次吃完,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你是不是也会抓住机会吃个没完呢?
凡沉迷于某件事里的孩子,都有一个过度掌控的父母。而孩子的沉迷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自主意识寻找出路,但有的父母就连孩子这个自救的方式都要生生切断,于是才会出现那些自杀的孩子、不断制造混乱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们的惊人之举,实际上是一个个灵魂在压抑中的呐喊,而这些痛苦正是来自于“爱你的”“为了你好”的父母。
父母,你不是孩子的神
“如果你爱一个人、真心想对他好,就请给他想要的,而不是硬塞自己想给的、或自己认为好的 ,否则你只是在做一件你想做的事情、然后强迫别人接受而已。”——Alicia
如果问父母爱孩子吗?相信所有家长都会说:当然爱呀。但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不断给孩子制造伤痛的家长却随处可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们的社会宣传、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普遍现象,也是家族业力的恶性循环。让“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拒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变成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于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错误的理解。(其实不仅如此,我们对很多“词语”都有着错误的理解,这个问题暂且不在此处展开,有机会我会再和大家深入探讨。)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自尊、有精神、有思想的“人”,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动物。是成年人对于“童年成长重要性”的匮乏认知,使自己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干预者和破坏者,导致孩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才会有所谓的“问题少年”。
孩子的降临,给了你为人父母的使命,但是这不代表你有控制孩子人生的权利。“凡被控制的必遭反噬。”如果你还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请你看一看你的“好”,令孩子是开心的还是痛苦的,他脸上流露的是喜悦还是悲伤。究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重复着你的父母对你做过的事情?要一个听话、如机器人一般的孩子究竟方便了谁?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深思。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这个世界的混乱,为这个世界又多制造了一个疯子而已。
网友评论